层间剥离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基于材料力学中的剥离强度测试原理,通过模拟材料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受到的剥离力,以标准化的方式施加作用力并记录数据,最终量化材料层间的结合强度。其核心是通过机械力加载、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出材料层间的抗剥离性能指标。
核心工作流程与原理拆解
试样制备
根据测试标准(如 TAPPI、GB、ISO 等),将待测试材料(如多层纸板、复合膜、胶粘剂粘合件等)裁剪成规定尺寸的试样,确保试样的层间界面清晰,便于后续剥离操作。例如,测试瓦楞纸板时,需将面纸与芯纸预先分离出一小段作为剥离起点。
装夹固定
将试样的两层分别固定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具中。例如,将复合膜的基材层固定在下夹具,涂层或粘合层固定在上夹具,确保试样在受力时仅沿层间界面剥离,避免试样整体断裂或打滑。
夹具设计通常具有防滑功能(如锯齿状或橡胶垫),且可根据试样厚度调整间距,保证装夹稳定性。
力的施加与剥离过程
试验机通过驱动系统(如电机、液压装置)带动上夹具或下夹具做匀速直线运动(常见速度范围为 50-300mm/min,根据标准调整),使试样的两层沿预设方向(通常为 180° 或 90°)逐渐分离,产生层间剥离力。
180° 剥离:两夹具运动方向相反,试样剥离面呈 180° 对折状态(如胶带与基材的剥离测试)。
90° 剥离:一夹具垂直运动,另一夹具水平固定,剥离面呈 90° 角(如多层板材的边缘剥离测试)。
数据采集与分析
力值传感器:在剥离过程中,实时监测并记录剥离力的大小,精度通常可达 0.1N 或更高。
位移传感器:同步记录剥离过程中的位移变化,结合力值数据生成 “剥离力 - 位移曲线”。
仪器通过内置软件计算最大剥离力、平均剥离力、剥离强度(剥离力除以试样宽度,单位为 N/m 或 N/cm)等关键指标,作为材料层间结合强度的评价依据。
结果输出
测试结束后,试验机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包含力值曲线、峰值、平均值等数据,部分高端设备还可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数据存储、对比分析或导出报表,满足质量检测、工艺优化等需求。
层间剥离试验机通过可控的机械运动模拟材料层间分离过程,利用高精度传感器捕捉剥离过程中的力与位移变化,最终通过量化数据反映材料层间结合的牢固程度。其本质是将材料的 “层间抗剥离能力” 转化为可测量的力学参数,为产品质量控制、材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