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KTV,真的是“闪耀”过一段时间,灯光炫目,歌声四起,简直是年轻人放飞自我的最佳圣地。每到周末,哪怕是人头攒动、排队等包厢的场景也成了常态。记得那个时候,大家聚在一起,总是无法抗拒KTV的魅力,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地方,把所有的压力和烦恼都可以在歌声中释放。
然而,谁能想到,曾经火爆一时的KTV,如今却渐渐变成了被时代遗弃的“过气网红”。根据统计,2013年,国内KTV的数量曾高达12万家,而现在,依然能存活下来的却不到4万家。也就是说,在过去9年里,约有7万家KTV关门大吉,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说KTV是“青春的象征”,那它如今的衰退简直就是“青春的告别”。过去十几年,那时候的周五晚上,钱柜门口总是站满了等候的学生,一群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手里拿着刚买的零食,满怀期待地准备进入包厢。那时的快乐是真的简单,大家挤在一个小小的包厢里,麦克风只有两个,大家为了唱歌几乎打起来。那时候最常听到的歌,就是那些情感爆棚的经典,《死了都要爱》是常常挑战喉咙的神曲,唱到嗓子发痛依然不放弃。而《老男孩》那种“唱到泪崩”的场面,简直是标准配乐,还有《十年》、《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一首接一首地唱着。
不光是青春剧里的同学聚会,现实中那种勇气十足的表白桥段也常常上演。单膝跪地,手捧玫瑰,伴随《今天你要嫁给我》响起,虽然场面有点土,但整个包厢都充满着欢笑和祝福,那时候的感动总是真实的。如今,可能连00后都觉得那是“过时的戏码”了吧。
曾经,生日派对也非KTV不可,服务员端着蛋糕走进包厢,灯光瞬间熄灭,屏幕上滚动着“生日快乐”的字样,整个包厢都沸腾了。但现如今呢?KTV已经被网友戏称为“老年活动中心”。而朋友圈里的动态,早不再是“今晚K歌走起”,而是变成了剧本杀、密室逃脱、露营轰趴的花样。这些新的娱乐方式,迅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
转眼看,现如今的商业街,仿佛上演着“冰火两重天”。左边的老旧KTV,门可罗雀,霓虹灯有的已经熄灭,门口贴着“啤酒买一送二”的促销海报,前台的小妹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偶尔进来一些中年人,手里提着保温杯。而右边新开不久的精酿酒吧,年轻人络绎不绝,门口排着队,笑声不断。这里的氛围截然不同,吧台前调酒师表演花式调酒,一杯精酿啤酒40块,但却没人觉得贵。
不远处的密室逃脱店也同样热闹非凡,店长表示周末的场次基本都已经爆满。年轻人似乎更加喜欢这种富有参与感和沉浸感的活动,在密室里共同破案,比起KTV包厢里的轮流唱歌,这种体验显然更加刺激。
甚至连电玩城也开始“抢”KTV的市场,新的VR体感游戏区总是排长队。戴上VR眼镜,年轻人们在游戏中奋力射击僵尸或随着节奏跳舞,旁边的传统KTV包厢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变成了迷你录音棚,收费更加便宜,一小时60块,主打“一个人也能玩”。连价格对比都让人心酸,KTV一瓶普通啤酒30元,而精酿酒吧则可以享受更加美味的手工啤酒。
KTV的过时,也有它的时代必然性。想当年,为了学一首歌,大家需要去KTV练习,而现在,打开全民K歌,随便录一遍,就能评分和分享。想和朋友们一起唱歌?视频连麦就搞定,实时美颜不在话下。曾经为了聚集在一个小小包厢里,互相找歌、传麦的日子,已成为过去。
更让人心痛的是,如今连一些KTV,都开始改成了剧本杀店。毕竟相较于剧本杀的丰富体验,KTV的“点歌-唱歌-换人”单一模式,实在显得有些过时。沉浸式的环境,精致的主题和剧情推理,都比传统KTV更具吸引力。就像黑胶唱片被CD取代,CD被流媒体取代,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娱乐方式。
尽管如此,心中依然难免有些怀念。怀念那个一群朋友挤在一个包厢里,五音不全也要抢麦的时光;怀念唱到动情时,全场齐声合唱的热血场面;怀念生日歌响起时的温暖氛围。那些体验,绝对是如今的炫酷APP和新兴娱乐方式无法替代的。
KTV的消失或许就像青春的流逝,来得轰轰烈烈,走得悄无声息。虽然霓虹灯已经熄灭,但那些被歌声点亮的夜晚,依旧会在我们的记忆中闪闪发光。毕竟,尽管KTV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曾经带来的欢乐,依然让人温暖。而未来,谁知道又会带来什么新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