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整体表现较为疲软,但折叠屏手机这一抹亮色却愈发耀眼。
经过六年的发展,折叠屏手机已摆脱 “小众新兴物种” 的标签,在轻薄度、耐用性、续航能力、影像功能等方面实现长足进步,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市场数据足以佐证:2019 年至 2024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足足增长了 180 倍。
近期,三星、vivo、荣耀等多家主流手机厂商纷纷发布折叠屏新品。从硬件配置和使用体验来看,折叠屏手机的实力持续提升,例如最新发布的三星 Galaxy Z Fold7,在 “轻薄” 维度已能与直板智能手机一较高下,为消费者带来超大屏幕与纤薄轻巧兼得的使用体验。
折叠屏 “减肥简史”
2019 年,对智能手机厂商而言是黯淡的一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但这一年也是行业创新突破的转折点。
当年 2 月,三星发布全球首款折叠屏智能手机 Galaxy Fold,其能像书页般展开;仅一个月后,华为推出自家首款折叠屏手机 Mate X。自此,全球智能手机行业正式驶入折叠屏这一新的细分赛道。
不过,初代折叠屏手机面临诸多挑战。除高昂售价让普通消费者 “望而却步” 外,“粗大笨重” 的机身也让不少人打消了购买念头。
此后六年,在硬件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折叠屏手机发展的主线之一便是 “瘦身减重”,且成效显著。
最新亮相的三星 Galaxy Z Fold7,重量仅 215 克,刷新全球最轻大折叠屏手机纪录。要知道,2019 年发布的初代 Galaxy Z Fold 重约 295 克,六年时间 “体重” 减轻了近 1/3。
从另一维度对比,过去折叠屏手机明显重于直板机。例如 2019 年发布的 Galaxy S10 重约 198 克,初代 Galaxy Z Fold 与之相比重了近百克。
如今,“体重” 差距大幅缩小。将 Galaxy Z Fold7 与 2025 年发布的 Galaxy S25 Ultra 对比,后者重 218 克,比前者还重 3 克。
jrhz.info若与苹果 iPhone 相比,目前三星、荣耀、vivo 的最新款折叠屏手机,重量均轻于 iPhone 16 Pro Max(227 克)。
除了更 “轻”,折叠屏手机也愈发 “薄”。从主流厂商近期发布的新品来看,折叠状态下的机身厚度已突破 10 毫米关口,向 9 毫米甚至 8 毫米区间大幅迈进;展开状态下的厚度则不断向 4 毫米关口逼近。
以 Galaxy Z Fold7 为例,折叠状态厚度为 8.9 毫米,展开后为 4.2 毫米。而上一代 Galaxy Z Fold6 折叠状态厚度 12.1 毫米、展开后 5.6 毫米,两者相比,新款已然薄了不少。
千万别小看 “体重” 轻几克、“身材” 薄几毫米甚至零点几毫米,这会极大改善长时间握持感和使用体验,用户自然乐于见到折叠屏手机变得更 “轻薄”。
从 “能折” 转向 “好用”
对于折叠屏手机,厂商和用户的需求都是 “既要又要”—— 既要 “轻薄美观”,又要 “耐用好用”。
折叠屏手机的耐用性受多个环节影响,如铰链、屏幕、边框等。铰链作为核心部件,从披露信息来看,三星 Galaxy Z Fold7 采用全新超薄精工装甲铰链,在减轻自身体积与重量的同时,通过均匀分散应力增强整体耐用性。三星还升级了主屏幕结构,采用钛金属保护层,在保证轻薄的同时提升结构强度。此外,UTG 超薄玻璃厚度增加 50%,让屏幕更坚韧耐用;外屏盖板采用康宁大猩猩玻璃陶瓷,增强了显示盖板的耐久性和抗裂纹扩展能力。
谈及 “好用”,就不得不提 AI 技术。
用手机拍视频时,风声、车流声等背景噪音一直困扰用户。如今,借助 AI 可像擦错别字一样消除这些噪音。Galaxy Z Fold7 搭载专为大屏优化的 Galaxy AI 工具,包括新升级的音频橡皮擦功能,能主动检测并消除视频背景噪音。还有照片助手功能,借助 AI 智能识别画面元素,实现物体移动、放大、擦除等操作,调整图像角度并自动填充缺失区域,呈现自然完整的视觉效果。
Galaxy Z Fold7 搭载多模态智能体 Samsung One UI 8,整合大屏多任务处理能力与智能交互工具,可同步解析文本、语音指令及视觉内容,让折叠屏手机成为随身智能私人助理。例如会议助手新增 AI 摘要功能,能自动截取屏幕资料页面、提炼参会人员发言内容,会议结束后生成图文并茂的会议记录,让会议流程更轻松简单。
除 AI 工具外,三星 Galaxy Z Fold7 还通过搭载专属定制芯片,提升端侧 AI 处理效率,让实时语言翻译、生成式编辑等功能响应更迅捷、交互更流畅。
纵观发展历程,折叠屏手机正从 “形态创新” 迈向 “体验重构”,而 AI 技术正是这一转型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