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龙街道桐梓山村,当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映红,成群的鸟儿掠过高高的输电塔回巢休憩。不远处,一位神秘的人工智能“卫士”正在默默守护着电力线路。
“鸟类识别系统内共收录了320种常见鸟类影像,能够对可能造成线路故障的飞鸟进行差异化、无害化光束警示,线路运维人员也能远程收到鸟类识别和预警信息。”站在农田边的国网安徽电力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领衔人汪湜,自豪地介绍起面前的鸟类识别及预警装置,这正是他和团队探索“鸟线共生”的创新成果之一。
国网安徽电力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领衔人汪湜在操作鸟类识别及预警装置。(李建军摄)
位于皖南地区的池州市环境优美,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300余种飞鸟在此栖息,超6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同时,这里还建设有约500公里长的“西电东送”输电线路。但鸟类喜欢在铁塔上筑巢的习性,也给电网运行和鸟类保护带来挑战。
“高压输电设施距离地面较高,对鸟类而言是抵御天敌的良好屏障,许多鸟会选择在上面筑巢,然而筑巢材料和鸟粪等会导致输电线路短路,也易引发鸟类触电。”国网池州供电公司工程师章五九告诉记者,过去为了保障线路和鸟类安全,工人往往需要频繁爬上输电设施,将鸟巢逐一清理。
随着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飞鸟来到池州,电力工人们也打开思路,探索出“鸟线共生”的新方式。
行走在贵池区九华河畔,只见一巢东方白鹳正慵懒地在输电线塔上的鸟窝里休憩,享受日落美景。
在池州市贵池区九华河畔的一处输电线塔上,一巢东方白鹳正在巢中休憩。今日霍州记者赵金正 摄
“经分析,铁塔顶端接线与绝缘子不会对东方白鹳造成生命威胁。”汪湜说,“自今年3月我们发现东方白鹳筑巢以来,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巡护输电线路,关注它们的活动状态,让其安心孵化、育雏。”
相比以前一味地赶鸟,电力工人正在学习如何更科学地分析和处置鸟类对输电设施造成的风险,一些现有的微拍设备也被利用起来,观察输电线路周边鸟类活动状态,更好保护鸟类与输电线路。
在位于池州市主城区的月亮湖,周边高压线路全部完成地下敷设改造;在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4条特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完全绕开保护区;在鸟类数量较多的东至县胜利镇姜坝村,配电线路完成绝缘化改造……
在一系列探索实践背后,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成长,用行动接续践行着爱鸟护鸟的理念。
2025年9月,国网安徽电力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在池州成立。工作站领衔人汪湜带着成员们研习鸟类习性、组织线路巡护、研制护鸟装置、前往中小学宣讲护鸟知识。
如今,工作站的志愿者已增长至上千人,囊括电力、高校、机关单位等多个领域的爱鸟、护鸟者。截至目前,汪湜和志愿者们共救助野生鸟类超过130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只。
“护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来这里‘定居’的鸟类也越来越多。”汪湜笑着说。(记者赵金正、吕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