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后悔研制氢弹
作者:李晗 编辑:王博
普罗米修斯盗火,奥本海默则将原子弹的“火种”带到了世界。随着电影《奥本海默》的热映,观众得以窥见那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群星闪耀时代”。在那个时代,相对论突破了物理学的极限,量子力学也蓬勃发展。科学家们在硝烟与战火中汇聚一堂,展开了跨越国界、文化和思想的激烈碰撞。尽管彼此有着无数分歧,他们依旧在竞争、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推动了科学的革命。
电影中的奥本海默,是曼哈顿计划的领军人物。他带领着一个由各类性格鲜明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展开了原子弹的研究。而其中,有一个独特的匈牙利口音的物理学家,注定成为了影片中的亮点。这位科学家不擅长传统的计算,更倾心于氢弹的研究;他有些粗心,曾计算出接近“世界末日”的结果;他不乏幽默感,甚至在原子弹试爆的前几分钟,悠然自得地涂着面膜,幽默地询问同事:“都吸收了吗?”
这位风趣的科学家正是氢弹的“父亲”,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导师——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
泰勒的一生,长达95年,尽管他曾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初步工作,但这一阶段却并非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之后的岁月里,泰勒将精力完全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他游说美国军方推动核武器的发展,并迅速成为美国国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泰勒似乎一生都与奥本海默站在对立面,但他也未能逃脱与奥本海默相似的命运——长期被贴上“疯狂科学家”“沉迷核武器的战争贩子”等标签。究竟,泰勒是怎样一个人呢?
1942年初,当奥本海默得知自己可能将负责伯克利的快中子研究时,他立刻邀请了全球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计划组织一场高度机密的夏季研讨会。受邀的这些物理学家中,就有一位匈牙利口音、腿脚不便的科学家:爱德华·泰勒。
泰勒是一个思维跳跃、又有些粗心的科学家,正如他的学生杨振宁所言,他非常重视“直觉的物理思维”。与许多其他科学家喜欢严密推理不同,泰勒更倾向于大胆猜测科学问题,直觉地抓住核心,甚至在完全搞清楚之前便开始探索。他对科学问题有着许多新的思路,这些想法往往缺乏成熟,但泰勒并不害怕错误,一旦他意识到错误,便会立刻修正。
然而,对于泰勒来说,持续讨论一种方案显得枯燥无味。在来到伯克利之前,他已经确信了核裂变炸弹的可行性。于是,在一段时间的沉闷讨论之后,泰勒决定进行一番有趣的尝试。他开始计算一年前与恩里科·费米共同讨论的一个问题:核裂变炸弹能否用来点燃重氢,从而引发更为强大的核聚变爆炸,创造出超级炸弹。
这一计算让奥本海默团队震惊不已。泰勒的计算结果显示,在核裂变武器的引燃下,仅仅26磅的液态重氢便足以引发相当于100万吨TNT的爆炸。而这样的爆炸还可能意外地引燃地球的大气层,造成灾难性后果。
这一“世界末日”的计算结果让奥本海默感到恐慌,他决定立刻前往东海岸,与物理学家康普顿再次核实这一理论。电影中也有一幕充满戏剧性:泰勒沮丧地走进研讨室,告诉大家他的“惊世”计算结果,奥本海默则立刻决定寻求爱因斯坦的帮助。然而,历史上,奥本海默并未寻求爱因斯坦,而是向康普顿求助。经过一番重新计算,贝特最终证明核裂变炸弹点燃大气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原子弹的研发才得以继续推进。
不久后,曼哈顿计划正式启动,团队成员们在洛斯阿拉莫斯小镇定居,紧张地展开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泰勒被分配到贝特的手下,负责内爆式炸弹的计算设计。然而,这位变幻莫测的匈牙利裔科学家并未安分守己,他依旧痴迷于氢弹的理论探索,并时常在讨论中提及超级热核炸弹的构思。每个清晨,泰勒都会萌生一个新的氢弹点子,但在贝特的严密计算下,这些点子往往迅速被打回原形。
奥本海默甚至在与泰勒的激烈争执后,幽默地说:“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外部敌人和内部匈牙利人的伤害。”
由于泰勒过于自信且总是坚持己见,最终他提出离职并准备离开洛斯阿拉莫斯。然而,奥本海默并未解雇他,深知泰勒是位天才,且对项目仍有帮助。于是,奥本海默答应让泰勒继续探索热核炸弹的可行性,甚至允许每周花一小时与他探讨想法。
然而,对于奥本海默而言,氢弹的研发不仅不可行,而且道德上难以接受。原子弹投放后,奥本海默深陷道德困境,广岛、长崎的惨痛景象使他时常感到自己双手“沾满鲜血”。因此,无论泰勒如何坚持要推进氢弹研究,奥本海默始终坚决反对,甚至直言:“这非我所能,也非我愿。”
泰勒对此的反应则是愤恨和失望,两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战后的奥本海默一直在试图进行“自我救赎”。他不断游说华盛顿当局,试图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核技术的国际化管控。与此对立的是泰勒和其他一些政治家,他们力主加速氢弹的研发进程,争取掌控这一技术的主导权。
局势的转折出现在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引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独占地位。奥本海默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核垄断已经不复存在,犹如太阳下融化的冰淇淋蛋糕。美国政界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奥本海默继续推动核技术的国际监管,但他的呼声在当时几乎没有得到回应。
最终,泰勒的理念成为了美国政策的主流。美国政府在确认超级炸弹可行性后,迅速宣布开始研制氢弹。1950年,泰勒回到洛斯阿拉莫斯,投入这一项目,并开始召集物理学家重返研究。虽然有一些物理学家因道德或技术原因拒绝参与,但泰勒仍成功地推进了氢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