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沈阳,可热闹了。
中心血站屋顶,一架印着“航产一号”的中型无人机稳稳落下。
12公里的路,才用了18分钟就送到了,这条东北头一条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开航俩月,就成了急救系统的“香饽饽”。
而在城市另一头,皇姑区的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园仪式上,四十家企业一起把入驻地图点亮,场面热闹的像过年。
当东北老铁玩起无人机和人工智能,那画风变得可真不一样。
去年十月,一份国务院的红头文件下来,沈阳人腰杆都挺直了,沈阳的城市定位,从“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正式升级成“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这可不是地方自己瞎高兴,是国家级的认证。
全国副省级城市里,之前也就南京、广州、深圳、成都拿到过类似的批复。
今年7月10日,沈阳又甩出《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行动纲要》,目标明确得很,就是要搞成“一枢纽四中心”:
国际化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
规划时间从2025年到2035年,分三步走,一看就是要打场持久战。
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标签,正在被硬生生撕掉。
国土空间规划里,沈阳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而长春、哈尔滨只能挂“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牌子,就差俩字,含金量可差远了。
各地还在跟风搞直播带货的时候,沈阳悄悄把宝押在了天上。
省市长都出来喊话:省委书记强调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集聚区、示范区,市里的行动纲要也明明白白写着“打造国家低空经济先行区、集聚区”。
这政策双响炮,把资本市场都炸懵了。
真正厉害的是那份《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报告》。沈阳以43.16的指数值冲进全国前十,是东北唯一上榜的城市。
创新聚集度全国第六,就比北上广深宁差点儿,环境友好度全国第七。
哈尔滨排第17,长春掉到30名开外,沈阳这匹黑马,连点灰都不给兄弟城市留。
毕竟盛宴这个中国航空工业发源地的名号可不是吹的,2024年航空产业规模突破千亿,还入选了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
低空经济可不是造飞机自己乐呵,沈阳心里门儿清。
法库通航产业基地搞“一体两翼”:通用航空、无人机、低空旅游都有,而沈北新区则专门钻研无人机。
沈阳给自己定的三年目标也很实在:企业突破一百家,产业规模达到30亿。
至于应用场景也特别接地气,比如无人机送血救急、高压燃气管路巡检、邮政村村通快递。
十八分钟送血这事儿,比网红带货更能让老百姓信服。
政策红包更是投得很准,去年出台的《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措施》,前五条全砸在了技术研发、适航审定、首台套设备产业化上。
不要补贴要技术,明显是打算长期好好干的玩法。
天上热闹,地上也没闲着。
7月10日同一天,沈阳人工智能产业园一开园就满了,四十家企业拎包就入驻,里面还有通算互联、信安世纪、浪潮信息这些头部大佬。
从芯片研发、数据标注到大模型应用,产业链当场就闭环了。
这个由皇姑区政府和百度一起建的项目,一期3.9万平方米,还创下了“88天封顶”的“皇姑速度”。
北方天儿冷,施工的时候,工人们用技术硬扛低温,把“不可能”踩在了脚下。
百度把家底都搬过来了:文心大模型、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千帆大模型平台,给沈阳的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这些优势产业提供AI支持。
当老工业基地玩起AI,那产生的化学反应,说不定比硅谷还猛。
无人机从沈阳故宫的青瓦红墙上掠过,AI产业园的服务器闪着蓝光。
这座曾经“铁水奔流”的老城,正把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和算力集群的电流声,混编成一首新的交响曲。
低空经济全国第十的排名,还只是个开始。
三年后无人机企业破百家的目标,五年内AI关联产值超百亿的预期,都是这盘棋上的好棋。
等桃仙机场的第二跑道破土动工,“3小时航空圈”覆盖了日韩俄蒙,沈阳要运筹的就不只是东北的资源,而是整个东北亚的高端要素了。
东北振兴喊了二十年,这一次,沈阳决定自己来定规矩。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