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的小伙伴,谁还没在论文投稿上踩过坑?今天就用最实在的话,跟大家聊聊投稿时最常碰到的 3 类问题,附带避坑技巧,赶紧码住!
参加学术会议、投会议论文,几乎是科研人的日常。但会议投稿的门道可不少,稍不注意可能就影响论文后续发表 ——
1. 会议与期刊 “绑定”?先看福利再决定
现在不少厉害的学术会议,会跟核心期刊(甚至 C 刊)合作:如果你的论文评上优秀论文或一等奖,可能直接被期刊录用,或跳过初审进入专家审稿环节,相当于走了 “快车道”。这种情况下,论文被会议录用后,一定要等期刊的最终结果,千万别同时投其他刊物,否则可能因 “一稿多投” 被拒,甚至影响学术信誉。
但也有很多会议没这福利,顶多选优秀论文让作者去分论坛发言。这时候投出去的论文咋处理?其实可以灵活些:如果后续想投正式期刊,完全可以只参与发言,不把论文交给会议做其他处理。
2. 会议论文集:别让辛苦写的论文 “打水漂”
前几年,不少会议会把论文结集出版,甚至被知网收录。但说实话,很多会议论文集就算上了知网,对评职称、申项目也没啥实际帮助,等于白费功夫。这两年大家越来越清醒,很多会议干脆取消了论文集,或者不上知网了,反而更省心。
如果碰到要出版论文集的会议,投稿时可以直接选 “不同意结集”—— 现在主办方大多很人性化,会让作者自主选择。还有一种情况:会议会把论文印成纸质材料,作为参会资料发给大家。这种情况要不要同意全文收录?给两个小建议:
- 这种内部纸质论文集不算正式出版,不影响后续投期刊,放心;
- 怕内容泄露?只给摘要就行,安全又稳妥。
内刊、内部刊物、智库出版物,听起来挺 “神秘”,其实核心区别就一个:没有出版总署批的正式刊号,不能对外公开发行,论文也不会被知网、万方这些数据库收录。
所以从规则上来说,投过这些刊物的论文,再投有正式刊号的期刊是没问题的。但有个 “历史坑” 得提醒大家:
好些年前,有作者遇到过 “假内刊”—— 表面是内部交流,结果偷偷做成会议论文集,还以 “书代刊” 的形式出版,最后被知网收录了。一旦被收录,就等于正式公开了,论文再也不能投其他期刊。
避坑技巧:投内刊前先问清主办方:“刊物是否会公开出版?是否会被数据库收录?” 别不好意思,提前确认总比事后踩坑强。
三、跨语言投稿:不是翻译一下就能发“把自己发过的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投中文期刊,行不行?” 答案基本是:不行,这算 “重复发表”,属于学术不端。
当然也有例外:少数期刊会接受这种情况,但必须提供原发表刊物的 “授权证明”,证明你有权利翻译后再发表。
另外要注意:如果是翻译别人的外文论文(比如导师或合作作者的),就算原作者同意,这也属于 “译作”,不算你的 “原创成果”。至于算不算科研业绩,得看单位的具体规定 —— 提前跟人事处确认,别白忙活。
最后总结一句:论文投稿的核心原则是 “不重复、不泄露、不踩线”。碰到拿不准的情况,多问主办方、多查期刊投稿须知,实在不行找有经验的前辈聊聊,总能少走弯路~
你在投稿时遇到过哪些奇葩问题?评论区聊聊呗!
想查看更多学术文章,请关注“千言文化”公众号,了解更多科研干货、同领域发表案例、重点期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