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is Foster and Anne Seitz, “An Exploration of Issues Inherent in the Use of Oral History in the Sociology of Ethnic Relations,”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Vol.6, No.1, 1985, pp.5-17 .
Lois Foster和Anne Seitz于1985年在《跨文化研究期刊》(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发表的 《民族关系社会学中口述史运用的内在问题探析》(An Exploration of Issues Inherent in the Use of Oral History in the Sociology of Ethnic Relations)一文,系统性地探讨了 口述史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挑战。该文通过对口述史方法论的深度剖析,揭示了其 在族群关系社会学研究中的独特意义与潜在局限性,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反思。
文章首先 从方法论层面界定了口述史的基本特征,即 通过访谈方法获取参与者或目击者的个人回忆,并以逐字记录的方式保存这些证词。Foster和Seitz深入分析了 口述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包括记忆的选择性、信息的"二手"特性、技术设备对访谈过程的影响,以及访谈者效应等因素对数据质量的潜在影响。作者强调,这些实践层面的挑战并不否定口述史的价值,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理论框架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通过与其他资料来源的相互印证来 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 社会学理论层面,该文深刻揭示了 口述史方法与社会学核心理论问题的内在联系。作者指出,口述史既反映了 社会学学科中客观性与主观性、个体与社会结构、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等根本性理论争议,同时也为解决这些争议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反口述史"与"支持口述史"观点的对比分析,文章揭示了 口述史在处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个体经验的独特性以及研究者反思性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 连接宏观社会结构与微观个体经验的重要桥梁。
针对 族群关系社会学这一特定研究领域,Foster和Seitz提出了 口述史应用的四个核心维度: 跨学科知识建构、社会学知识建构、批判性教学学习过程建构以及社区知识建构。在跨学科知识建构方面,口述史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重要补充;在社会学知识建构层面,口述史填补了传统资料来源在族群关系研究中的空白;在教学实践中,口述史方法促进了学生对族群认同的深度理解;在社区知识建构方面,口述史赋予了被研究群体话语权,具有去神秘化和解放性的作用。这一系统性的分析框架不仅为族群关系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更为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体现了口述史方法在促进社会公正与文化多元化方面的重要价值。
中国人民大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汇集口述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深入探讨口述史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涵盖口述史的问题意识与操作方法、深度访谈技巧、集体记忆理论、情感转向研究以及AI赋能下的可能性路径等前沿议题。同时,通过农村减贫、乡村振兴、传统生态知识、非遗传承人与音乐家口述史等多领域实践案例,展示口述史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承文化记忆方面的独特价值。本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系统把握口述史理论框架、掌握访谈实操技能、提升口述史分析能力,推动口述史研究方向着更加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为记录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路径。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质性研究研修班(第五期)》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