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卡作为连接智能终端的核心载体,本应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加速器”,却因流量虚标、商家跑路等乱象,沦为消费者权益的“收割机”。部分物联卡套餐宣称“100GB流量”,实际可用量不足50GB,虚标率高达50%,甚至存在“充值即入坑、用卡即被骗”的恶性循环。这场由商家逐利与监管滞后共同催生的市场乱局,亟需多方合力破解。
首先是技术改装与流量池的“双重陷阱”。物联卡流量虚标的根源,在于商家通过技术手段与商业模式设计构建的“双重陷阱”。一方面,部分商家将物联卡改装后集中至流量池管理,通过设置警戒线控制流量分配。当用户流量使用接近池内临界点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限速或断网,而商家却以“流量耗尽”为由要求用户续费。
另一方面,流量池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剧了虚标问题。由于池内流量由多张卡共享,商家可通过动态调整分配比例掩盖虚标行为。例如,某企业批量采购的物联卡,初期使用正常,但当设备数量增加后,单卡流量骤降,经核查发现商家将池内流量优先分配给新用户,导致老用户权益受损。
其次是从“匿名销售”到“违规跑路”的灰色链条。物联卡市场的乱象,与监管滞后密切相关。2025年3月工信部出台的《关于全面禁止违规纯流量卡办理与营销的公告》明确要求,物联卡必须标注“物联卡”标识、明示套餐细则,并禁止线上线下混售。然而,部分商家仍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商平台等渠道,以“无需实名”“永久套餐”为噱头,将物联卡伪装成正规手机卡销售。
更严峻的是,商家跑路现象频发。由于物联卡销售多采用“预付费”模式,用户需提前充值数月甚至数年费用。一旦商家资金链断裂或恶意卷款,用户将面临“卡不能用、钱要不回”的双重损失。
破局之道,技术监管、行业自律与消费者觉醒的三重奏。破解物联卡虚标乱局,需构建“技术监管+行业自律+消费者觉醒”的治理体系。技术层面,运营商应开放物联卡流量查询API接口,允许用户通过官方APP实时核验用量。
行业层面,需建立物联卡“白名单”制度,要求商家在销售页面显著公示ICCID识别码、流量计量方式等关键信息。同时,行业协会应制定虚标率红线标准,对超标商家实施联合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