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风波引发关注。一位程序员借助AI工具创作的歌曲在网络走红,却被某音乐人举报为不正当竞争,理由是挤压了传统音乐人的生存空间。这不禁令人想起多年前刀郎的经历——他的歌被部分乐评人贬为土味俗套,却在民间引发强烈共鸣。这两件事看似并无关联,实则都刺痛了同一条文化神经:当非专业者打破行业壁垒,精英话语体系往往会本能反击。
,一、艺术评价之争: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
,当年批评刀郎的声音中,缺乏艺术性是高频词。有知名乐评人认为其旋律粗糙、歌词直白,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俗曲,让出租车司机在深夜跟着收音机放声嘶吼,让农民工在工棚里抹着眼泪轻声哼唱。刀郎线上演唱会超5000万的观看量,是那些所谓高雅音乐难以企及的数字。
,再看AI音乐事件。举报者指责作品没有灵魂,但歌曲评论区却满是年轻人的留言:这句词写透了我分手那天的无助旋律响起时,我在加班的地铁上哭了。专业人士执着于创作工具的正统性,而听众却用行动表明:能令人单曲循环的歌就是好歌,管它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这种割裂现象自古就有。白居易写诗要念给老妇人听懂,被文人讥讽为俚俗;北宋柳永为歌女填词,被士大夫批为淫词艳曲。但千百年后,被人们记住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技术平权:专业围墙的倒塌
,刀郎仅有初中学历,抱着吉他闯荡新疆小酒馆;程序员可能不识五线谱,却能用AI将情感转化为旋律。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技术减少了创作门槛,让普通人获得了表达权。
,这恰恰戳中了传统行业的焦虑根源。就像当年自动钢琴问世,职业钢琴师控诉机械毁灭艺术;合成器流行时,管弦乐手怒斥电子音色欺骗耳朵。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每当新技术打破专业垄断,既得利益者就会举起保护传统的大旗。
,但举报者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法律保护的应是具体权利,比如版权,而非某个群体的行业特权。要是因为出租车司机用导航软件抢了人力车夫生意,就判定为不正当,这和要求禁用洗衣机来保护洗衣工有什么区别?
,三、精英话语的傲慢陷阱
,某些批评背后隐藏着微妙的价值霸权。当乐评人说刀郎土,潜台词是农民工审美不配代表艺术;当音乐人指责AI歌曲廉价,暗示大众共鸣不算艺术价值。这种思维将艺术禁锢在象牙塔里,却忽略了:
,-,贝多芬《欢乐颂》的旋律源自德国酒馆小调。
-,莎士比亚戏剧曾是伦敦市井的大众娱乐。
-,敦煌壁画的创作者多是无名画匠。
,所谓的高雅艺术,一开始大多诞生于平凡的人间烟火之中。当专家用抽象术语否定具体的感动时,恰恰暴露了其话语体系的封闭性——如果刀郎的音乐真的毫无价值,为何二十年后巡演仍有万人合唱?如果AI创作只是简单拼贴,为何听众会甘愿为虚拟旋律落泪?
,四、破局之路:在共鸣中重建规则
,解决这些争议,关键不在于对抗,而在于进化:
,1.,承认审美权平等
郭德纲有句话,话糙理不糙:商演卖满座就是艺术成功。一首歌好不好,应由听众的耳朵来检验,而不是专家的评分表。
2.,区分技术问题与价值问题
AI音乐的版权合规性,比如训练数据的授权,需要法律来厘清;但对作品存在合理性的否定,本质上是审美霸凌。
3.,让规则适配新时代
就像数字采样从抄袭争议走向强制许可制度,AI音乐也可确立:
,-,风格模仿补偿机制,比如模仿周杰伦的风格需支付版权税。
-,平台收益分层,对于低干预的作品,部分收益反哺数据源。
,结语:人心是终极殿堂
,回顾历史,所有被称为经典的艺术,在诞生之初都是新事物。肖邦的夜曲曾被批为沙龙消遣,爵士乐也曾被视作堕落之音。但它们非常终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只因做到了一件事:承载了人类非常大多数的情感。
,当程序员用AI写出让打工人泪崩的歌词,当刀郎用沙哑的嗓子唱出西风古道上的离别,他们都在证明:艺术的圣殿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而在每个普通人的心跳共振之间。
,或许我们应少一些谁配创作的争执,多一些如何更好共鸣的探索。毕竟,能刺痛时光的,从来不是精致的徽章,而是披心相付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