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建平县,膨润土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膨润土之乡”和“膨润土博物馆”。
近年来,建平县在传统矿业转型之路上蹚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构建起从原矿开采到终端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格局,正在向“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百亿级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迈进。
从“采原矿”转向“搞技术”,吸引央企入局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自然资源丰富,地下矿产种类繁多,已探明的有益矿藏55种,其中非金属矿藏28种。膨润土、珍珠岩、硅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建平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膨润土产业,随着产业政策的变化,从传统的国有经营、集体经营,发展到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加入,行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一批外资企业瞄准建平资源禀赋在沙海镇设立选矿厂,拉开建平膨润土产业国际化序幕。此后30余年间,各类企业相继布局,深度开发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提纯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全县拥有膨润土矿及加工企业57家,年开采能力近100万立方米。
近年来,建平县进一步对膨润土产业链再梳理,以巩固传统、发展精深为目标,对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农药、化工行业膨润土制品上,推行“资源+深加工”招商引资模式,加强央地合作,整合矿产资源,规划建设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区,推动膨润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过去一吨原矿只能卖百十来元,深加工后附加值翻了几十倍。”建平县祥瑞和膨润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磊坦言。从“采原矿”转向“搞技术”,依托亚洲级矿藏储量,当地已形成从原矿开采到终端研发的全链条模式,产品覆盖铸造、化工、宠物用品等30多个领域。
2024年8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52.6亿元的膨润土绿色转型项目正式启动,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入局,堪称建平膨润土产业升级的里程碑。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膨润土产业绿色转型与升级项目,不仅是对央地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探索,更是推动建平膨润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
立足猫砂产业,拓展宠物经济
作为工业领域的“万能土”,膨润土日渐成为在宠物用品制造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以膨润土为基础原料生产的猫砂产品因吸水性高、成本低、结团迅速,成为宠物用品市场的热销品。
建平县抢抓宠物经济发展机遇,立足膨润土资源优势,全力加快猫砂产业园建设进度,利用现有标准化厂房引入猫砂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工业地产方式吸引企业集聚发展。
建平县鼓励县域猫砂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将指标较低的膨润土原料通过工艺的转化和设备的更新创造出高端猫砂产品。由建平县政府牵头着力打造集研发、创新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研究平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鼓励创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科学制定具有建平特色的猫砂产品标准,引导猫砂产品向高端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建平县瞄准猫砂产业链的后端和价值链高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探索将农产品转化为宠物食品的新途径,实现“一产变二产,二产变三产”的现代农业与宠物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建平县以猫砂产业为核心基础,以宠物食品研发为突破,以宠物医疗、美容和用品等相关产业为支撑,打造完整优质的宠物用品产业生态圈。
以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世界级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高地
“猫砂只是膨润土加工产业的冰山一角,我们更要在非金属新材料领域开疆拓土,以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世界级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高地。”朝阳建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武国航说。
总投资10.2亿元的非金属材料产业园,是建平县域产业链延伸的又一座里程碑。产业园分为A、B两区,A区聚焦猫砂及宠物用品,集聚20家企业,配套建设研发中心和电商基地;B区位于飞地经济产业园,专注膨润土深加工,引入浙江红宇、鑫和胜达等项目,生产无机凝胶、环保建材等高端产品。产业园已完成土地平整,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将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膨润土深加工基地。
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土壤修复剂为起点,建平县正着力研发膨润土基农业新材料,力争在盐碱地土壤改良和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突破。
建平县计划依托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通过企业联动打通对俄贸易通道;计划与北美宠物产品协会合作,推动猫砂产品进入沃尔玛等连锁超市。
以资源为基但不依赖资源,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将单一矿产资源转化为多元产业优势;以创新为魂,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在“存量”中挖“增量”;以开放为势,借势央企、外企、民企“三资”联动,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建平县的实践,为全国资源型县域提供了转型样本。
当传统矿业遇上新质生产力,当“矿产之乡”拥抱“宠物经济”,建平县以“资源+创新”模式,在辽西北大地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成为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生动实践。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由【粉体技术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