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海AI实验室推出多智能体框架Intern·Agent,并成功建立科学发现系统,突破了AI自主探索的能力,这一实验的成功推动了系统在更广泛科研场景中的应用。
AI智能体是一种软件,指能够接入AI,实现感知环境、进行自主决策并执行任务的系统。
通俗的来说就是,你每天对着手机说 “帮我订一张明早去上海的高铁票”,就是工厂里的机械臂根据实时订单自动调整生产节奏,就是医疗系统中的诊断程序同步分析数十份影像报告——这些场景中,都有 “AI 智能体”在幕后运转。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AI智能体被定义为 “能在特定环境中自主感知、决策并行动以实现目标的计算实体”。这个定义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感知能力、决策逻辑、执行能力。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智能体早已超越 “聊天机器人” 的初级形态。正如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其搭载的智能体不仅能通过摄像头感知路况,还能根据交通规则和历史数据规划行驶路径,并实时控制方向盘与刹车。这种 “感知-决策-行动” 的闭环,正是智能体区别于单一功能AI的关键特征。
为此,AI智能体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词,国内外纷纷加快布局。国际知名公司Gartner还将AI智能体列为2025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之一。
我国也早就把眼光放在AI技术发展之上,近期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提升智能化水平”的核心任务,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为AI智能体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AI智能体正逐步应用于各行各业,不断驱动生产力提升和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据德勤预测,到2025年,将有25%的企业部署生成式AI驱动的智能代理,而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升至50%。
此时,AI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且大模型通常会提供类似ChatGPT官网的对话式交互页面,这本身就是一个通用型的AI智能体。但是仍有三个难题:AI任务如何有效拆解、如何设计可用的AI交互界面、以及如何与现有软件系统协同工作。
对此,AI智能体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打破技术壁垒,改革创新。
1、系统性地拆解并编排AI任务。大多数AI应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需要一整套任务链条协同完成,采用“任务驱动+能力调度” 的方式,让AI不仅能“看”和“说”,还能真正“做事”。
2、提供更易用、更贴合业务场景的交互方式。一方面,它需要支持对话式体验,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AI智能体也需要能以“嵌入式”的形式融入现有软件界面,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操作体验。
3、设计理念天然支持对现有系统能力的复用,而不是简单替代。众所周知,企业内部已有大量沉淀的数据、流程和服务,定制化的AI智能体能通过封装、调度、编排等手段,将这些“老系统”变成智能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AI智能体不是单纯的模型封装或交互层,它的真正价值是解决“谁来用AI、怎么用AI、用AI干什么”的问题。
智能体的发展前景更加可期,海通证券研报表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260亿美元,将在政府、金融、制造、能源、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实现智能化应用。
为了帮大家提前把握机会,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挖掘到了4家AI智能体概念相关的企业!
直真科技
公司为国内电信运营商及大型企业客户的信息网络与IT基础设施提供智能化运营支撑系统(OSS)的软件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运维智能体基于通用大模型底座,结合领域知识对用户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和动态规划,按需调用各类领域工具能力和数据,代替运维人员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维任务
和而泰
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龙头企业,公司已积极利用开源的千问大语言模型技术,开发了智能体示范应用,使用于流程审批,文档质量检查、合规控制并自研了家电智能控制应用
同方股份
公司是以清华大学为依托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公司是以清华大学为依托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平台
润达医疗
向各类医学实验室提供体外诊断产品及专业技术支持的综合服务商,作为AI医疗健康行业的先行者,公司携手华为在本次大会上推出了搭载华为云大模型的医疗垂域大模型,CDx数据基座,“良医”医疗智能体,“小慧”健康智能体四项新产品
风险提示:所述任何观点仅代表个人思路,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