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老化以及快速城市化等日益严峻的挑战,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与韧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核心议题。要确保其长期的性能与安全,亟需深度融合先进的传感技术、智能材料,以及以数字化转型为基础的数据驱动方法。近年来,结构健康监测(SHM)、无损检测(NDT)、人工智能(AI)驱动的分析技术,以及数字孪生系统等的突破性进展,正在重塑基础设施的评估与运维模式。与此同时,诸如自感应混凝土等智能材料的应用,使基础设施具备了更强的实时响应能力与自适应性。本特刊聚焦跨学科研究,诚邀围绕提升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可持续性、韧性与运行效率的创新性、智能化与数字化方法相关的原创研究成果投稿。
感兴趣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新型传感器与网络化监测框架的最新进展
2.基于人工智能的状态评估、损伤识别与生命周期预测
3.面向可持续基础设施检测的无损检测(NDT)技术
4.数字孪生与建筑信息模型(BIM)融合的基础设施建模与维护
5.具备自感应或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功能材料
6.信号处理、数据融合及云端 SHM 平台
7.韧性设计策略与基于性能的评价方法
8.可持续材料利用、再循环与绿色建造的数字化工具
9.基础设施对气候诱发应力与环境灾害的韧性提升
10.展示数字化与智能技术现场部署的典型案例研究
投稿截止时间:2026年6月1日
特刊链接:https://www.techscience.com/sdhm/special_detail/smart-sustainable-civil-infrastructure
客座编辑简介李振坤,芬兰阿尔托大学
李振坤,博士,男,现任芬兰阿尔托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毕业于该校,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桥梁、建筑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健康状态评估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结构损伤识别、Drive-by、模型更新、机器学习、贝叶斯推理及计算机视觉等。
庄柏舟,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庄柏舟,博士,男,现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毕业于南加州大学,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曾于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担任博士实习研究员。其研究聚焦于结构工程中的数据驱动发现,涵盖智能结构设计、结构健康监测(SHM)、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无损检测以及核能结构的安全评估等方向。
葛良福,香港理工大学
葛良福,博士,男,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研究助理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于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评估与管理,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的高效、智能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运维体系。
冯坤,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
冯坤,博士,男,现任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助理教授。拥有七年以上的科研与教学经验,曾先后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及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聚焦于交通基础设施(桥梁与道路网络)的结构健康监测,重点采用基于振动的监测方法、Drive-by以及人工智能增强的损伤识别算法。冯博士参与了多项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包括SFI/DfE/NSF联合资助的MARS-Fly项目和EPSRC资助的StreetZero项目,并与多家学术及产业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其研究成果涵盖Drive-by、信号处理及可持续监测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目前,他担任多本国际期刊的客座编辑与审稿人,并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中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及分会场主席。
SDHM 期刊简介主编
Prof. Maosen Cao, Hohai University, CHINA
SDHM-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 是一本开放获取的同行评审期刊,致力于结构健康监测和耐久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发表机械、民用、航空、建筑和其他相关工程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性论文、综述性文章、简报、会议论文等。SDHM旨在汇集该领域的最新科学和技术发展,推进结构耐久性和健康监测学科知识体系更新和应用发展。目前,该期刊已被EI、Scopus (CiteScore: 2.5)、SNIP(0.604)、RG Journal Impact、Engineering Index、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等国际数据库平台收录。
官方邮箱:sdhm@techscience.com
期刊链接:https://www.techscience.com/journal/sdhm
版权声明:本文由Tech Science Press 南京办公室负责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