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德共青团)
近日,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智耘乡土路,芯传广德情”实践团深入皖南广德腹地,在电路板车间、智慧茶园、非遗工坊、社区街巷间,开启了一场汗水与技术交织的劳动教育课。八名学子用专业所学回应乡土所需,在躬身实践中体悟“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一
技能惠民:在社区服务中感受“劳动的温度”
“师傅,您这台电风扇只是电容坏了,换一个就能继续用!”安居新村的树荫下,“电子诊所”的招牌刚支起来,就被居民围住。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们蹲在工具箱旁,拆开老旧的手机、电瓶车,手指在元器件间灵活穿梭,汗水顺着额头滴在电路板上。“小伙子,你手真巧!”陈爷爷抹着眼角的笑纹,队员们胸前的校徽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一幕,被队员记在笔记本上:“课本里的‘劳动价值’,此刻具象成了掌心的温度。”
在服务中,同学们不仅是技术操作者,更是知识传播者。他们一边维修,一边给居民讲“电器用完拔插头更安全”“手机定期清理缓存能变快”,把专业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一位负责登记的同学说:“刚开始怕修不好,现在发现只要沉下心,课本里的知识就能解决大问题。”
当天下午,团队还采访了广德阳光社会服务中心主任龙戴清。这位有着18年志愿服务经历的“志愿前辈”,用“从接受帮助到传递温暖”的故事告诉同学们:“修一件电器是技能的付出,把助人的热忱传下去,才是劳动精神的延续。”龙戴清主任的话,让同学们对“劳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劳动从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能生长、能传递的力量。
二
匠心传承:在古今对话中触摸“劳动的厚度”
“削竹篾要稳,手腕用力要匀,太快容易断,太慢没效率。”东亭乡明德竹扇工坊里,非遗传承人王亚凌握着同学们的手,示范竹扇骨架的制作。竹丝细如发丝,稍有不慎就会断裂,队员感叹:“平时焊电路讲究精准,原来编竹扇也需要‘毫厘之间的专注’,这和我们做实验时的严谨一模一样!”从削竹、剖篾到编织,同学们在重复的劳作中体会“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而在菁菁庄园,当地劳动模范的分享早已为这份感悟埋下伏笔。“种葡萄要蹲在地里疏果,一颗一颗选,和你们做科研要反复实验一样,急不得。”劳动模范的话,让同学们明白:无论是田间劳作、传统手作,还是实验室研究,劳动的本质都是“精益求精”。古今劳动智慧的共鸣,让“工匠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触摸、可践行的准则。
三
产教融合:在产业一线中淬炼“劳动的精度”
“这块电路板的微孔精度达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直径,你们课本里学的‘微加工技术’,就在这台机器上运转。”在牧泰莱电子的生产车间,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志祥教授指着自动化生产线,给同学们讲解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工业实践。
从“一地六县”展馆的产业图谱,到芯聚德科技的封装技术车间,同学们跟着工程师走过光刻、蚀刻、封装等上百道工序。当企业技术骨干提出“如何通过算法优化钻孔效率”时,电子信息专业的同学们立刻围拢讨论,把课堂上学的编程知识搬出来分析——这样的“现场出题、即时作答”,让课本里的公式有了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既懂技术又能扎根的年轻人。”座谈会上,企业HR的话让学子们陷入思考。队员表示:“以前觉得学历是‘敲门砖’,现在明白,能把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立足的根本。就像维修电器要蹲下身,做产业也要‘接地气’。”
这种“接地气”的成长,在团队协作中尤为明显。参观企业时,有人负责记录技术细节,有人专注拍摄生产流程,有人主动向工程师提问,分工明确又默契配合。正如来到现场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利霞教授所说:“劳动教育不只是动手,更是学会在团队里找准位置,这才是未来走进职场的‘必修课’。”
四
星火相传:在科普课堂中播撒“劳动的种子”
“小朋友们看,这个发光二极管为什么会亮?因为电流像小火车一样,顺着导线跑起来啦!”在桐汭街道苏觉社区的“科技课堂”里,同学们用自制的简易电路模型,给孩子们讲电子原理。
为了让科普更生动,他们提前把电路板做成“卡通拼图”,把安全用电知识编成儿歌。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组装的星星灯欢呼时,负责主讲的同学说:“教别人的过程,也是自己重新理解知识的过程——原来劳动不仅是‘做’,也是‘教’,是把能力传递给更多人。”
这是实践的最后一站,却不是终点。五天里,同学们从“接受劳动教育”到“成为劳动教育的传播者”:在社区维修时告诉居民“劳动能解决”,在竹扇工坊里感悟“劳动需专注”,在企业里明白“劳动要创新”,最后在科普课堂上告诉孩子“劳动很有趣”。
五天的广德之行虽落幕,但劳动的种子已生根。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带着“技能服务社会”的初心、“精益求精”的匠心、“知行合一”的决心,将在未来的路上继续践行:劳动不是任务,而是成长的阶梯;青春不止于校园,更在服务乡土的征程里。正如他们在实践总结里写的:“芯片的厚度只有0.3毫米,却承载着中国智造的重量;劳动的路程不过五天,却丈量出青春报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