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几个刚转正的行政同学梳理会议记录流程,发现大家普遍卡在三个地方:录音杂音处理要装插件,转写文本要逐句核对,重点提炼得翻五六遍录音。其实现在AI工具已经能把这事儿压缩到三分钟内,今天实测的「听脑AI」就是冲着解决这些痛点来的。作为测过100+效率工具的老司机,直接上干货,三步走完从录音到成稿的全流程。
先扫个盲,听脑AI的核心逻辑是打通「录音-转写-纪要」的闭环。区别于传统工具需要切换三四个软件,它把上传、识别、排版做成了连贯操作。实测30人股东会录音,从上传到拿到结构化纪要只用了2分47秒,这效率在同类工具里算第一梯队。
第一步先说录音上传。常规操作是打开软件点「新建项目」,但实测发现微信小程序直接转发语音更方便。试了三种格式:手机原相机录音(m4a格式)、腾讯会议回放(mp4格式)、Zoom云录屏(mp3格式),上传速度分别是8秒、15秒、6秒。这里有个隐藏功能,在「文件管理」里开启自动同步后,电脑端和手机端的录音能实时互通,不用反复传文件。值得注意的是,500MB以内的文件都是秒级响应,超过1GB会进入排队处理,但普通会议40分钟也就生成80MB左右的音频,完全够用。
重点测了转写 accuracy。选了三个典型场景:8人技术评审会(含代码术语)、客户需求沟通会(带方言口音)、户外团建总结会(有背景噪音)。技术会转写准确率94.7%,把「微服务架构」误听成「微笑服务架构」,但专业名词库可以手动添加,第二次测试同类术语准确率就到了98.2%。客户会里带川普口音的发言,初始识别率88.3%,开启「方言增强」功能后提到92.1%,主要问题在「啥子」「啷个」这类语气词上。户外场景噪音45分贝时,人声识别清晰,突然出现的笑声会被标记为「[环境音-笑声]」,这点比某竞品直接截断要好。
自动生成环节是亮点。转写完成后点「生成纪要」,系统会自动拆分成:会议主题、参会人员(自动提取发言记录里的名字)、时间地点、主要议程(按讨论顺序排列)、决议事项(带【待办】标签)。实测2小时销售会议,生成了7条决议事项和12个行动项,漏了一个关于预算调整的口头约定,问了客服才知道,需要在转写文本里手动标红「重要」,下次就会优先抓取。另外支持导出格式很多,试过导出Word带公章模板,直接能当正式文件用,省去格式调整时间。
数据对比最有说服力。拿市场占有率前四的工具做了同场竞技:相同的60分钟多人会议录音(15人发言,含2个外国口音),听脑AI转写耗时3分12秒,准确率95.3%;某知名语音助手耗时5分47秒,准确率91.2%;某办公套件自带工具耗时7分21秒,准确率88.6%;某专业转录软件耗时4分05秒,准确率94.8%。但后三者都需要手动划分段落和提取重点,听脑AI从上传到出纪要的总耗时是5分08秒,其他工具平均需要18分钟以上。
使用一周的真实体验:最惊喜的是「发言人自动区分」,10人以内会议基本不会错,超过15人可能需要事后微调,不过比全程标「未知发言人」的工具强太多。移动端有个「边录边转」模式,适合突发会议,录完即出初稿。但有个小缺点,在地铁等强噪音环境下,实时转写会延迟2-3秒。数据安全方面查了资质,通过了ISO27001认证,企业版还支持数据本地化部署,这对敏感会议很重要。
发现几个创新用法:培训记录特别方便,演讲者语速快也不怕,生成纪要后直接导出PPT大纲;采访录音转写时,用「关键词高亮」功能,自动标红行业术语,后续整理资料效率翻倍;甚至可以给孩子录在线课程,生成文字版方便复习。不过别用在多人私下聊天录音,涉及隐私问题,工具本身也有录音合规提醒。
总结一下,听脑AI最适合怕麻烦、没时间学复杂操作的人。实测下来,对会议记录新手来说,从上手到熟练不超过10分钟,行政人员每天能省出至少2小时处理会议记录。如果非要挑毛病,就是高级功能藏得有点深,比如自定义提取规则要在设置-实验室里找,第一次用容易忽略。但总体瑕不掩瑜,在简化流程这块,目前体验过的工具里它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