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留坝发布)
7月19日至22日,科普作家、湿地保护专家、生态保护学者柴永斌带着来自北京、东北地区20余名学生,组成了一支名为“神奇的科考队”的研学游团队,走进留坝县开启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
“大家可以观察下天坦,每个天坦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微生态,生长出来的植物占比都是不同的。”在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柴永斌与学生们一起走进天坦,观察天坦里面的植物的生长特性与种类分布,他们拿出卷尺、绳子,在不同的大小的天坦里,划分出1平方米的地方,观察里面的植物分布,并做好植物检测表。
学生们手持记录本,三三两两分散在不同大小的天坦中。有人蹲下身快速记下植被高度和密度,有的为植被覆盖率争论不休,有的则用手机将发现的植物一一记录下来,方便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留坝地处秦岭腹地,有很多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比如以庙台子村命名的植物庙台槭,还有马蹄香、秦岭红豆杉等,这些植物既有药用价值也有经济价值,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自然教科书’。”柴永斌说。
在完成紫柏山的生态考察后,神奇的科考队沿着紫柏山蜿蜒的盘山公路下行,来到了蕴藏历史人文密码的张良庙博物馆。那里矗立的三棵百年“紫柏”古树,正是他们此次留坝之行的目的地之一。
“今年来留坝开展研学,一方面是采集留坝‘紫柏’的树种,我们想带些样本回去做研究,为留坝‘紫柏’定种。另一方面就是看中了留坝的研学环境,留坝研学体系已经很成熟了,中途为我们住宿、车辆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柴永斌说。
“这三天,我在留坝看到了‘紫柏’树、庙台槭、红豆杉等秦岭珍稀物种,还了解到旱蚂蟥、天坦微生态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非常有趣,课本里的动植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面前,我很喜欢。”学生斯靖茗说。
随着暑假大幕拉开,一波波研学团队带着好奇与期待涌来,让这片秦岭秘境成了天然课堂。“从四月到七月底,来留坝的研学团队一批接着一批,平均2-3天都要接待1支研学团队。目前,我们已经接待了研学团队40余个,累计参与学员超2万余人次。”县研学旅行工作专班工作人员王巧红说。
近年来,留坝县把研学旅行当成撬动乡村振兴的 “金钥匙”。依托县内优越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等本地资源,深度挖掘秦岭文化、“张良”文化、栈道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和秦岭生态优势,打磨出文化修行、户外拓展、生态教育等一批接地气的研学产品。今年,为满足不同研学团队的需求,留坝县又量身定制4条特色研学路线,分别以自然探秘、人文寻踪、红色研学、运动挑战为主题,将绿水青山与人文底蕴化作生动的课堂。走进留坝,走出教室,孩子们就能在绿水青山里触摸自然脉搏,在古栈道边聆听历史回声,让课本里的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体验。(记者:高文亚 张源浩 实习记者:张鑫 通讯员:管委会 魏剑南)
“留坝发布”微信公众号
由留坝县融媒体中心运营
编辑:刘钰昕
责编:张 萌
总编:李 梅
监制:尚小靖
投稿邮箱:lbrm268@163.com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