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从后空翻炫技转向物流仓库的实际作业,机器人产业正悄然完成从技术展示到生产力工具的身份转变。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共舞中,凯联资本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既不盲目追逐概念风口,也不固守传统赛道,而是在技术突破的敏锐捕捉与产业周期的耐心等待之间,寻找精准的平衡点。
从本田ASIMO的早期探索到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机器人正经历从“功能执行”到“智能交互”的范式革命。这种进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类似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质变——当机器开始理解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其应用边界便有了无限可能。但繁荣背后暗藏矛盾: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足30%的现实,与场景落地成本高企的困境相互交织。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的进口依赖,如同悬在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医疗、家庭等场景的个性化需求,又对标准化量产提出挑战。凯联资本的破局思路在于,不回避产业链短板,而是在技术替代与场景适配的交叉点寻找投资机会。
投资策略的进化往往折射出产业认知的深化。当大模型开源降低了“大脑”开发门槛,控制层的技术创新就成了新的价值高地——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催生的新型硬件,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的交互边界。这种转变背后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洞察:整机形态的快速迭代与核心部件的供应链协同,构成了产业链整合的主要矛盾。某类触觉传感器在家庭场景的应用证明,那些不显眼的“隐性创新”,往往比外观革新更能创造长期价值。凯联资本的实践表明,在技术成熟度与商业转化力的交叉评估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投资锚点。
机器人投资需要两种看似矛盾的能力:既要有对技术临界点的敏锐捕捉(如端侧大模型开源化),也要有对产业周期的足够耐心(如人形机器人量产节点),凯联资本的实践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警惕“伪智能”陷阱是另一个重要准则。在凯联资本看来,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机器人产业的成熟绝非一蹴而就。真正的价值创造,关键在于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规模化的生产力工具;而只有当资本褪去浮躁,技术的价值才能在产业深耕中自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