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青岛理工大学举行“青岛理工星”命名仪式,浩瀚星空中有了一颗以青岛理工大学命名的小行星。“青岛理工星”由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于1996年12月22日发现,正式编号为11139。
“青岛理工星”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轨道倾角为4.7度。近日点距离为2.94亿公里,远日点距离为4.62亿公里。这颗小行星的公转周期约为4年,它以平均每秒近18.8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穿梭,每天大约运行162万公里。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静说,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命名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和审批程序。正是由于小行星命名具有的严肃性、唯一性、永久性和国际性,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
这颗小行星是如何被发现的?刘静介绍,1996年12月22日夜晚,河北省兴隆县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多台科研天文望远镜正在进行有序的观测。其中,BATC大视场巡天团队的值班天文学家,根据当晚的观测条件,决定将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的时间用于搜寻小行星。当晚观测取得了成功,第二天的数据处理显示存在多颗移动天体。相关数据及时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经确认,其中有一颗为新发现的小行星,暂定编号为1996YF2。之后,团队联合国际上多台望远镜进行持续追踪,精确测定其轨道参数。最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其正式编号为11139。
近些年,青岛理工大学培育航天测控可视化、数字孪生装备检测与控制、人工智能制造等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特别是依托赵正旭教授领衔的复杂网络与可视化创新团队,联合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等共同建立了“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团队研发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其功能就像开启了“上帝之眼”,可以直观实时地看到航天任务中在轨航天器的运行状态。同时,遥操作也已经应用于探月工程中,对月面巡视器进行遥控操作,进行科学探索实验。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连军说,人类认识、探索、保护和利用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止,面对空间碎片数量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青岛理工大学将以空间碎片天基监测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切入点,凝练目标、加大资源投入,在保障航天器安全、维护空间环境、推动空间交通管理和增强国家空间战略能力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刘恺琦 实习生 肖若彤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