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色谱法是一种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的分离分析技术,它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油及石油化工的突起促使了 GC 技术大发展,而 七、八十年代生命科学、生化、制药工业的发展推动了 HPLC 的迅速发展。
目前除分析化学外,生物化学,石油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学科都普遍采用色谱技术。现代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其高效,快速和自动化等特点成 为当代分析仪器中发展最快的仪器。HPLC 已成为操作方便、准确、快速并能 解决困难分离问题的强有力的分析手段。
1.1)HPLC 的特点
(1)适用范围广 已知有机物中仅 20%不经预先化学处理,可用 GC 分析;而其余 80%有 机物可用 HPLC 分析。HPLC 适于分离生物、医学大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不稳 定的天然产物,种类繁多的其它高分子及不稳定化合物。
(2)流动相及固定均与样品分子作用,而 GC 仅固定相与样品分子作用。
(3)具有独特性能的柱填料(固定相)种类较多,具有多种分离方式,适于 各种化合物分析。
(4)分离温度较低,提高了分离效率。
(5)具有一些独特的检测器:电化学,示差折光,可见紫外吸收及荧光检测 器等。
(6)样品易回收。
1.2)HPLC 分类
按分离机理分为四类:
吸附色谱(液固): 通过试样组分对活性固体表面吸附亲合力的不同实现分离。对具有不同官 能团的化合物和异构体有较高选择性,早期应用较多,现在大多可用正相键合 相色谱替代,常用硅胶柱。
分配色谱: 不同溶质分子按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得到分离。现代分配 色谱即化学键合相色谱,是将各种不同的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表 面,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大部分分离问题都可用键合相色谱解 决。
离子交换色谱: 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试样中电离组分与交换剂基体相反电荷的离解部 位亲合力不同而分离。用于分离无机或有机离子。固定相为阴(阳)离子交换 树脂,流动相为电解质溶液。
分子排阻色谱: 按物质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不仅对高聚物,对分子量差别较大的低聚物 或小分子化合物也可进行分离。它又分为用于非水体系的凝胶渗透色谱 (GPC),用于高聚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又有适于分离和表征水溶性高 聚物的凝胶过滤色谱。分子排阻色谱主要用于生物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在有机 化学中应用也日益增多,已成为 HPLC 的一个重要分支。 上述四种是 HPLC 的重要分支,各有不同分离机理和应用领域,各有独到之处。
气相色谱的基本理论对 HPLC 的发展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并自然延伸到液相色谱。
二、液相色谱仪
HPLC 流程 现代 HPLC 按用途分为分析型、制备型、专用型(GPC),其基本部件相同。 HPLC 仪由输液系统,进样系统,柱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组成。高压泵,色 谱柱和检测器为三大关键部件。
2.1)溶剂贮存器和溶剂脱气
(1) 简单的贮液器为 500ml 试剂瓶,盖严,防溶剂挥发,瓶内泵吸液管端 装 10ul 不锈钢烧结滤头过滤溶剂。溶剂应预先过滤。
(2)流动相脱气
流动相进泵前必须脱气,尤其是水和极性溶剂。否则过柱以后,压力降低 放出溶解的空气。气泡将影响分离效率、基线不稳使检测器灵敏度降低,甚至 不能正常工作。
脱气法:微型真空泵在线脱气,适于单一溶剂(如 GPC)。吹 He 脱气, 如 He 脱气机在线脱气。超声波脱气等。
2.2)输液系统一高压泵
色谱柱用细粒填料,填充紧密,液体流动相粘度高,阻力大,必须高压输 液。泵为关键部件,直接影响整个仪器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要求:
- 输出压力高:一般为 150~300kg/cm 2 压力,最高达 500 kg/cm2。
- 流量范围宽:0.1~10ml/min 连续可调
- 流量稳定: 流量恒定无脉冲,流量精度及重现性为+/- 0.5% 左右。
- 耐腐蚀: 耐各种有机溶剂、水和缓冲溶液。
- 密封性好: 泵室小便于清洗维修。
泵分为两类:
恒流泵:柱阻力变化,流动相粘度变化,引起柱压变化而流 量恒定,如往复柱塞泵。
恒压泵:流量可随外界阻力变化而输出压力恒定,如 装柱用的气动泵。
HPLC 广泛采用往复柱塞泵,由液缸,柱塞,单向阀和驱动 机构组成。密封圈耐磨(PTF-石墨)单向阀,柱塞为人造红宝石。
泵流量不稳使保留变化,直接影响峰面积重现性和定量精度,使噪音变大, 最小检测量变大。
双柱塞泵流量平稳,输液精度高,流量精量+/- 0.1% ,流量准确度+/- 1% 。
双柱塞泵液缸容积很小(几微升~几百微升)适于梯度洗脱。
为提供无脉动的准确流量,在输液系统中还需加一些辅助设备:过滤器、 混合器、阻尼器,测压装置。多元混合溶剂 需用比例阀,如二元、三元和四 元比例阀。溶剂按预定比例,低压混合后,经高压泵输入系统。
2.3)进样系统
HPLC 采用六通阀进样,重现性好,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大大提高了 分析精度。
注射器进样:绝对误差在 5%左右,相对误差在 1%。
阀进样:误差均在 1%以内。进样量由定体积定量管和平头微量注射器控 制,注射器体积应为定量管体积的 2~3 倍。HPLC 柱可注入较大体积的稀溶液, 进样体积在 10~250ul。
2.4)色谱柱
HPLC 发展与柱技术的突破是分不开发。色谱柱是色谱仪的心脏,靠它实现分离。
柱要求:分离效率高,柱容量大,分析速度快。
色谱柱由柱管、凝胶填料、密封环、过滤板等部件组成。色谱柱要耐高压, 耐腐蚀,抗氧化密封不漏液,柱内死体积小。对填料质量和装柱技术有严格要 求。每根柱都附有测试谱图、色谱条件和柱效、对称因子等数据,供用户判断 柱质量。
色谱柱均用指定溶剂充满,防干裂和空气氧化,因而应定期用指定溶剂冲 洗。分析后,不能马上关机,应继续冲洗一段时间,保持柱内清洁。调流速时, 逐渐增减柱压,压力陡然升降,易使柱内形成沟槽损坏。
保护柱:在分析柱入口端加 5~50mm 与分析柱固定相相同的短柱,吸留 过滤流动相及样品中的有害组分,可经常更换,起到保护延长分析柱的作用, 加保护柱虽然柱效有所损失,但在经济和实用方面是有益的。
2.5)HPLC 检测器
连续地将柱中流出组分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转变为易于测量的电信号记 录为样品组分的分离谱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在液相状态,流动相和样品的许多物理性质十分接近,找到既通用又灵敏 的检测器是困难的。相对 GC 而言,HPLC 检测器是有待进一步发展的薄弱环 节。对检测器的要求:灵敏度高;对所有组分响应;线性范围宽,响应快;不 易被溶剂腐蚀;死体积小,对流速,温度不敏感;操作方便。
通用型检测器:测定流出物(溶质+溶剂)某种整体参数的变化,如折射 率,电导率,介电常数等。
示差折光检测器(RID):通过连续测定流出液折光指数变化来测定样品。浓度 ,检测器灵敏度与溶剂和溶质性质都有关系。
响应信号:R=Z Ci ( n I- n o ) z:仪器常数,Ci 溶质摩尔百分数,n I 溶质折射 率,n o 溶剂折射率
响应值与溶质浓度成正比,为浓度型检测器,响应值与溶质与溶剂间折光 指数差( n I- n o )成正比;只要 n I与 n o 有足够差,即可检测,所以为通用检测 器。对没有紫外吸收的物质,如高分子化合物,糖类,脂肪烷烃等都能检测, 是 GPC 必不可少的检测器。
RID 缺点:
- 灵敏度低,为 5 x 10-7 检测限:0.5ug/ml ; 比 UVD 低 2-3 个数量级
- 对流量和温度变化敏感。应严格控制,保持基线稳定,并带自动调零及 自动冲洗检测池装置。为保持流量稳定对泵的流量稳定性有很高要求。
RID带有恒温装置保持恒温,基于以上两点,RID 仅用于常规分析也不能用于梯度洗脱。
选择性检测器:只对某些被测样品或组分响应灵敏,而对流动相响应 甚小。如紫外、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
紫外(UV)检测器:几乎所有 LC 仪都配备。
用于检测能吸收紫外光的物质,选用工作波长无紫外吸收的溶剂作流动相。
工作原理:适用朗伯-比耳定律 A= ΣCL
A:摩尔消光值 Σ:摩尔吸收系数 C:溶液摩尔浓度 L:光程长
UV 吸收与浓度成正比为浓度型检测器。
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 按照被测试样品的紫外吸收特性任意选择工作波长,以提高仪器的选择 性。
其优点:
(1) 可以选择样品的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提高检测灵敏度。
(2) 可以选择样品有强吸收而干扰无吸收的波长处进行分析,提高分析 的选择性。
通常意义的可变波长检测器,就是装有流通池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基结构 见下图。
光源为氘灯,高压氘气被电子激发放电形成连续发射光谱,使用范围在 195nm~400nm 之间,光强度大,稳定性好。从氘灯发出的多色光经过透镜及 滤光片聚焦在单色仪(主要部分为光栅)的入口狭缝上,转动光栅(改变波长) 将选择性地将一窄谱带的光透过出口狭缝。在分束器上分为两个光路,双光路 利用两个光电二极管分别接收来自样品和参比池的光束,以光强差为输出信 号,提高了检测器稳定性。
UVD 特性:
灵敏度较高:10-9 g ;线性范围宽:105 ;选择性强;受流量温度影响小, 稳定性强,操作方便,适于梯度洗脱。
紫外检测器的使用率占各种检测器的 70%左右;对占物质总数约 80%的 有紫外吸收的物质有响应。为使紫外检测器灵敏、稳定,所选溶剂紫外吸收波 长上限应低于测定波长。光电二极管列阵检测器(PDAD)同时进行多波长快 速扫描,得到时间-波长-吸收值三维谱图,对色谱峰的定性和纯度判别很有用 处。
2.5)液相色谱仪柱外效应的影响
在 HPLC 中,样品在液体中扩散系数比气体中小 4~5 个数量级,流速慢 2~3 个数量级。因此,从进样到检测,除柱以外的任何死体积(进样器,柱接 头,连接管,检测器)都导致峰加宽,柱致下降。因此尽量减少柱外死体积影响。
三.溶剂
GC 只是固定相与样品有选择性作用,流动相为惰性载气。 LC 固定相、流动相与样品分子都发生选择性相互作用,流动相在分离中 起重要作用。对于 LC 分析,首先按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 LC 类型,当固定相 选定后,分离成功与否就在于流动相选择。
3.1)LC 溶剂的实用要求:
(1)使柱性能稳定
避免使用与固定相发生不可逆吸附的溶剂;柱长期使用,溶剂中杂质在柱 上长期积累,使柱性能变化。HPLC 对溶剂纯度要求很高,可购 HPLC 试剂或 通过蒸馏提纯,除去大部分有紫外吸收的杂质。
(2) 溶剂对样品各组分的溶解能力
HPLC 往往通过改变溶剂组成来改善分离,此时应注意对组分溶解度的影响。
应尽可能用初始流动相溶解样品,以防样品发生沉淀的可能。如流动相不能溶 解样品,溶剂必须与流动相互溶,且注入少量样品。
(3)溶剂与检测器匹配
UVD 所选溶剂的紫外吸收波长上限应低于工作波长,以提高灵敏度,降低 噪音。RID 灵敏度与样品组分与流动相间折光率差值成正比,应选取差值较大 溶剂。
(4) 溶剂沸点、粘度和安全性
沸点低通常粘度低,低沸点、低粘度溶剂一般柱压低传质快,柱效高。一 般低沸点溶剂非常易燃,实验室要有良好通风。
3.2)HPLC 常用溶剂
已烷,二氯甲烷,乙醚,乙腈,甲醇和水,解决 90%HPLC 问题。此外尚 有:异辛烷,CCL4,H CCL3 ,2-氯丙烷,THF,二氧六环,异丙醇,乙酸乙 酯,醋酸。
3.3)溶剂强度和选择性
在 LC 中溶剂与样品分子间作用力有色散力,偶极力,氢键力和介电作用 力。四种力总和越大,二者作用越强。溶质和溶剂分子这四种作用力称为分子 的“极性”。
极性溶剂优先吸引和溶解极性溶质,这就是“相似相溶”原则。溶剂强度 直接与溶剂极性有关。溶剂极性常用极性参数(P 1)表示。
在色谱中,衡量色谱柱对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是 k 值(容量因子 或分配因子)。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组分在流动相中的量
在分配色谱中,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决定 k 值。
对于极性溶质在极性强的溶剂中溶解
非极性溶质在极性强的溶剂中溶解度小,k 大,保留长。
在分配和吸附色谱中,溶剂强度通常用混合溶剂来调节。 通过选择溶剂强度可以使样品组分在柱上有合适的保留,一般在 k1~10 之间。
此时分离度大,分离时间不过长,峰扩展不严重,但可能有些组分色谱带 重叠。这就需要改变分离的选择性。其方法是保持溶剂强度不变(k 不变)改 变溶剂组成,不同性质溶剂与溶质间常有不同的特效性相互作用,原来不能分 开的峰可用其它的流动相体系分离。
有时采用三元溶剂体系作流动相,提高色谱分离的选择性,两种强溶剂与 弱溶剂的比例,控制溶剂强度(k)两种强溶剂的相对比例,引起选择性变化。
在 LC,有时仅有几种固定相就解决相当范围的问题,就是靠溶剂在分离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四.化学键合相色谱
化学键合相色谱是由液液色谱发起来的。把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 应共价键合到硅胶(载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产生了化学键合相色谱。目前, 化学键合相色谱在 HPLC 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分离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 决。液液分配色谱基本上已不再使用。
4.1)化学键合固定相
硅胶表面的硅羟基与各种有机物或有机硅化合物以化学键结合方式,覆盖 上一层或数层有机物分子,如非极性 C18,极性带羟基、胺基或氰基的有机分 子。
键合相填料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体硅胶的稳定性,这与键合硅胶 在碱性(PH>8)和水溶液中的化学溶解相联系。要避免强碱,缓冲溶剂含磷 酸盐、卤化物对键合相稳定性不利。对大多数溶剂 PH=2~8.5 均可使用。使用 温度不超过 60OC 。按键合相和流动相之间相对极性强弱,可将键合相色谱分 为非极性键合相色谱和极性键合相色谱。
4.2)非极性键合相色谱
固定相为非极性键合相,流动相以极性溶剂为主,流动相极性比固定相强, 又称为反相色谱。非极性键合相是在硅胶表面键合上不同链长的正构烷烃或苯基,如 C2,C8,C18,C22 及苯基,使用最多的是十八烷基键合相(简称 ODS 或 C18 )。烷基链越长对溶质保留越长(k 大),可改善分离选择性。稳定性也好, C18 柱应用最广。反相色谱常用水作流动相,为改善分离效果加入一定量可与 水混溶的“有机改善剂”,如甲醇、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苯、以甲醇、 乙腈应用最广。反相色谱适用于分离非极性或极性较弱的化合物,有机调节剂 性质及其与水比例,对色谱保留值和分离选择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流动相中有机溶剂比例越大,对非极性和弱极性化合物溶解越好。 在柱上保留变小(k 减小)。反之,为加大分辨,应增加水的比例。
非极性键合相,除作常规反相色谱外,还可有许多其它形式的反相色谱技 术。
控制离子化技术:借流动相 PH 的缓冲作用控制溶质的解离度,从而影响 溶质在流动相中溶解度,达到控制保留的目的。适用于弱酸和弱碱分离。
离子抑制技术:在流动相中加入一低浓度的强酸(或强碱),使弱酸或弱 碱处于不电离的形式,以改善分离的峰形。
反相离子对色谱:使用含有离子基的反离子组成中性离子对,用于分离离子型 或可离子化化合物。分离非极性特别强的化合物可用非水反相技术。
正是由于反相技术的“多变性”,使反相色谱的分离对象几乎遍及所有类型的 化合物。
4.3)极性键合相色谱
固定相为极性键合相,流动相以极性小的非极性和弱极性有机溶剂为主溶剂。
固定相极性比流动相强,又称为正相色谱。 极性键合相是硅胶表面键合上极性有机基团,如带-CN,-NH2 ,二醇基 的有机基团。
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力。在正相色谱中,流动相为极性小的非极性和弱极性 有机溶剂如烃(已烷、庚烷或异辛烷)或加一定量极性溶剂(氯仿、醇、乙腈 等)调节流动相强度。
正相色谱用于分离油性或水溶性的极性或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因此,极性弱组 分分先出峰而极性强组分后出峰。通过改变混合溶剂中极性较强组分的浓度, 对分离选择性起决定性作用。
五.凝胶渗透色谱(GPC)
分子量大的天然和合成高分子,一般不能直接气化,不能用 GC 分析, 因而产生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的分子排阻色谱(SEC)。
分子(尺寸)排阻色谱 分为:
1.凝胶渗透色谱(GPC):固定相为疏水凝胶,流动相为有机溶剂,分离油 溶性高聚物。
2.凝胶过滤色谱(GFC):固定相为亲水凝胶,流动相为水溶液,分离生物 高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及多糖。
GPC 以制备时严格控制孔径的多孔凝胶作固定相,GPC 使用最多的是交 联聚苯乙烯凝胶,凝胶中最大孔径到最小孔径间的分布连续均匀。
凝胶的孔径及其分布与被测试样分子尺寸相适应,完全不能进入填料凝胶 孔径内的大分子,只能在填料颗粒间空隙中通过,最早流出(即全部排阻); 能自由出入填表料孔内小分子,最后流出(即全部渗透);其它分子在填料孔 内停留时间不同而按分子的大小顺序分离。适用的溶质分子量范围为 100~5x108 ,每支柱都有其分子量排阻极限。因此,在 GPC 测定中,可采取多 柱串联。
GPC 使用单一溶剂,实验条件温和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溶质回收率 高。
目前,HP-GCP 应用远远超出了高聚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范围,它在 小分子混合物分离提纯,组成测定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简便快速分离、 测定组分中分子量相差较大的简单化合物,一般分子量相差>10%的组分能得 到较好的分离。
GPC 是 LC 的一种,现代 HPLC 分析仪只要改变填料种类(配合 GPC 软 件)就可用于 GPC 分析。
六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选择分离条件的目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按照分辨率的要求,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开。
6.1)选择最佳柱系统,达到最佳柱效,使分离组分在柱内有合适保留。
增加柱效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柱长,可改善分离,但随之柱压增高,分析时间增加。在满足分离度的情况下,尽量用短柱,快速分离。一般柱长为 10~30cm。
二是减小填料粒径,改变传质增加柱效,但柱压增高,可用短柱。 合适的保留值:双组分 2≤k≤5,多组分混合物 0.5≤k≤20 。
6.2)使选择性最佳化
柱选定后,优化流动相的组成,使混合物各组分间呈现最大的分离因子。
常用 HPLC 柱,柱效一万理论塔板数左右,对一般 10~20 组分分离,足以提 供柱内峰的位置,关键是合理调节谱带在柱中分布位置,使各组分间达到好的 分离。
定量描述柱选择性的参数是分离因子 (α)值,在 HPLC 分析中,通过 优化流动相组成,改变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因子。调节α即增加溶剂选择性最 常用的方法,就是调节混合溶剂中强溶剂的类型,使溶剂与溶质间呈现 不同 的特效性相互作用,使难分离物质对分开。
在初步分离中:
1. 如果 k 太小 (<1),增加弱溶剂量,使 k 增大(使 1≤k≤10 最佳值)。
2. 如果 k 太大 ,增加强溶剂量,使 k 减小(使 1≤k≤10 最佳值) 因此,选择性优化 的关键是流动相的选择,改变溶剂强度,控制 k 值, 改变流动相组成控制α值。
七 定性定量分析
色谱法的优势是使混合物得到分离\测定,分离是基础定量是目的。
色谱法的长处在于定量准确,而定性是其薄弱环节。对已知物成分分析, 组成已知,其出峰位置可用标准样保留值定性。而对未知物分析,色谱法显得 很弱,如 GC 多柱定性,LC 二极管列阵检测器快速全波段扫描,其 UV 吸收 曲线对组分定性很有帮助,但是还要与红外 (IR),质谱 (MS )联用,以 IR,MS 作为色谱检测器定性。
HPLC 引用 GC 定量方面的成就,其定量准确度高,定量范围宽,完全比 得上,甚至优于 GC。HPLC 样品制备简单,用反相柱可直接进水样。HPLC 既可用于简单样品主要组分的高精度分析,也可用于复杂样品的微量或痕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