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沈应时)2025年,是人民气象事业80周年。
从延安时期第一个气象台到“地—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从简单的阴晴冷暖预报到驱动千亿级产业链的“气象经济”……人民气象事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护航民生福祉的征程中,走过了波澜壮阔的80年。
如今,气象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正为赋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值此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在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上接受环球网专访,系统阐述了气象科研与经济发展的深度协同关系,擘画了气象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人物档案】
王会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以及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等荣誉。
气象科研与经济发展:从基础保障迈向深度协同
“气象研究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科技事业,其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气象研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支撑与保障作用。”王会军指出。
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气象与经济的协同作用,首先体现在清洁能源开发的精确赋能上。80年来,气象服务从早期的农业气候区划,逐步拓展至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气象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要素,其监测预报能力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至关重要。”王会军表示,“例如,精准的风力预报是保障风电稳定并网、优化电力调度的基础前提,直接关系到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
“在清洁能源开发之外,气象研究也在全面服务民生福祉与社会治理。”王会军强调,气象研究已从防灾减灾扩展至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近年来,我国已建立多维度的气象观测体系,支撑起越来越精准的气象预报与灾害预警,为经济社会发展筑起“安全屏障”。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方面,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等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开发也在为文旅产业不断赋能——从冰雪旅游到避暑好去处,气象研究正帮助市场主体精准捕捉消费需求,让“气候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如何凝聚跨领域共识,以气象研究服务高质量发展?王会军指出,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跨领域、跨部门协同机制。应推动气象研究与能源、海洋、文旅等相关领域及科研机构、市场主体深度融合,通过多学科交叉、多部门联动,形成发展合力,共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研转化与国际协作:应对气候挑战,服务全球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对此,加速气象科研成果转化、深化国际合作是有效应对的关键路径。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气象科研转化需要哪些方面的协同?王会军表示,气象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基础研究如何走向市场。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双向对接机制:一方面,基础研究需紧密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中凝练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应用端需主动关注基础研究进展,发掘科技成果的潜在应用价值。双方必须“相向而行”,加强沟通与协作。
王会军强调,中间环节的“中试”与示范应用也非常重要,是实现技术成熟和走向市场的关键步骤。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需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行业学会和协会应积极发挥战略指导和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国际合作方面。王会军指出,气象领域的国际合作,一直是国际合作中一个比较好的典范,其关键在于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数据共享机制。未来,应持续推进数据共享、科技协同创新、学术与人才交流、成果应用互鉴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深度与广度。
面向未来的气象经济:精准服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未来,气象经济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有哪些?王会军认为,低空经济气象服务、海洋气象保障、城市化精准气象服务将是重点领域。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向上融合国家战略,向下融合市场需求,低空经济万亿市场正在吸引多方竞逐。王会军表示,在低空经济时代,气象服务是空域、时域资源安全高效利用的核心依据。空域管理部门需基于低空气象风险评估进行航线规划与分类;运营主体则需实时掌握起降点及航路区域的精准气象实况与预报,确保飞行安全与效率。
海洋气象保障关乎“蓝色经济”安全与发展。随着我国近海风电、海洋养殖、远洋航运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海洋气象服务的需求已从单一的“灾害预警”升级为覆盖全链条的精细化保障。“海上风电需要精准的海浪、风速预报保障设备安全与发电效能,海水养殖则高度依赖水温、降水等要素的长期预测指导生产。”王会军解释道。
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已达67%。“近年来极端天气引发的城市内涝等问题凸显,发展城市化精准气象服务,是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迫切需求。”王会军强调。
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应如何布局?王会军提出清晰路径:以精密监测为根基,大力发展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技术;以精准预报为核心,深度融合多源数据提升预报精准度与时效性;最终目标是实现气象信息与预报成果在各行业的高效转化应用,提供精细服务,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八十年砥砺奋进,新中国气象事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学利用天气规律的巨大飞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气象事业必将以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更紧密的产学研协同为纽带,为绘就气象强国新图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