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来得太快了!坑了我国20亿后,现在卫星导航系统全面瘫痪
一、合作
所有的事都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那会儿,世界上真正搞导航技术的,就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基本上,美国的GPS几乎是一家的天下。
结果,美国说了算,想让信号稳定就稳定,信号弱点也全凭他们一句话,想关掉分分钟的事儿。
1993年,“银河号”事件发生,原因也是这个。咱们的货轮在公海正常航行时,美国突然切断了GPS信号,结果银河号一下子变成“瞎子”,在海上漂了整整33天!
正因为这事儿,中国才算是真正意识到,导航不仅只是定位的工具,更像是手里的钥匙。以后不光是在航天、航运领域得用得上,打仗那会儿更是离不开。到时候人家要是随便想卡你,那咱只能干瞪眼。
于是,中国开始着手自主研发自己的导航系统,想走自己的路。巧的是,那会儿欧洲也在琢磨着要搞点大事,心里想着不能总被美国的GPS压着打,总觉得不爽。
特别是在那会儿,欧洲实际上比中国还要先进一些,航天方面的底蕴也算不错,就更不想在导航这块事儿上拜美国的“榜样”。
所以啊,欧盟那帮国家就琢磨着得有一套属于咱们自己的全球导航系统,这才有了后来的伽利略系统。这样一来,欧洲内部的安全有了保障,甭担心被美国掐着脖子,靠着导航服务还能从别的国家那儿赚点钱。
开发卫星导航系统可不是小打小闹,要花不少钱呢,一颗导航卫星就得耗费几亿欧元,整个导航网的搭建可能少不了几十颗卫星。
别觉得欧洲这些国家个顶个发达,其实不少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样子货,表面上一副钱多得花不完的样,可背地里债务压身,一个赛一个地欠着账。
更要紧的是,欧盟毕竟只是个联盟,不是真正的独立国家,出资的时候大家都只想着自己,谁都想多占点便宜,少掏点钱。最后推推搡搡,折腾半天也凑不齐那份钱。
正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欧盟把目光转向了中国。那时候中国正值腾飞阶段,结合庞大的人口基数,蔚来在导航领域的潜在市场自然相当可观。
中国那会儿也很想甩开美国GPS的影响,愿意为这事投入资金。关键是自家在技术和经验这块还差点火候,正想方设法找突破口,寻求合作和技术支持。
要说,这样一个市场大、资金充裕,还特别希望能找人合作的对象,不就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嘛?
所以呀,2003年那会儿,中欧双方把合作协议拍板搞定,中国还成了伽利略计划第一个加入的非欧盟国家。
为支持这项目,中方直接拿出2.3亿美元,按那时候的汇率算,换成人民币得有20亿上下。
那会儿谈妥的合作细节,大家都挺开心。中国这边负责资金和市场,欧洲那边拿出技术和经验。大家合伙研发新的导航系统,技术一起用,赚的钱按比例分。
那时中国确实打算跟欧盟合作,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学习不少新知识,积累宝贵的经验。等到将来自己搞研发时,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借鉴和启发。
刚开始,欧盟这头表现得特别热情,专门带中国工程师去卫星工厂参观,开会的时候还邀请中国这边负责人一起站上主席台。那阵子,中欧双方的媒体报道得热火朝天,直接把那段时间叫作“中欧航天蜜月期”。
二、分路
挺可惜的啦,中欧这段蜜月期没持续多久。主要是两边的合作让美国觉得挺烦的,心头难安。
GPS在全世界带了不少益处,估计连美国自己都算不清楚到底赚了多少。像飞机要用导航,军舰也得靠它定位,连手机上的地图服务都得给美国支付专利费和使用费,是真的赚了不少啦。
要是伽利略系统真搞成了,加上咱们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GPS的地位肯定会受到一些冲击。
更让美国心里拔凉的是,要是咱们中国借助合作搞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搞出自己的一套导航系统,那全球卫星导航的局势可就要大变样了。
所以,美国就开始插手,不断谣传中国参加会泄露技术,还总强调伽利略系统的军事用途,总觉得得由欧洲自己掌控,怕中国加入会削弱欧洲的军事安全保障。
欧洲那边本来就带点“小圈子”的心思,几部分欧盟国家起初对中国加入还挺观望的。结果美国一插手,这些本来就对中国有点反感的国家反而站出来表达了反对。
就这么回事,2005年王新项目会议一开,突然把中国代表从核心技术讨论组给请出了,理由是“这块涉及欧盟内部的机密”。
接下来又提了句,说中国这边投的钱还不够,要想在决策上有发言权,资金得再往里加点。
这种做派把中国气得不轻,明明出了20个亿,打算参与个会议,结果还得再往外拿钱!
更叫人生气的是,中国把自己的原子钟技术放出来了,想着也想了解下人家的核心参数,结果欧盟竟然说“技术很敏感,不能向外披露”,拒绝提供数据给我们。
两边的信任直接跌到谷底,连正常交流都变得卡壳。中国那边有工程师还好心提醒,说卫星某项设计好像有点问题,建议优化一下,结果对方一句“谢谢提醒,我们有自己的方案”,直接把人噎回去了。
这个意思挺清楚的,已经把中国排除在计划之外了,任何建议都不打算考虑。
2006年,欧盟直接发话,下定决心把伽利略计划变成“欧盟自家项目”,非欧盟的国家只能够碰点边角料的应用开发,真正重要的研发和拍板的事儿,通通没他们份儿。
就是说,中国之前投入的技术和资金都白费了,等于在饭店点菜交过钱,结果发现厨师只供会员,非会员根本吃不到,想退钱也退不了。
三、结局
中国支付了20亿“学费”之后,反倒更加坚定了自己动手的决心。这道理很清楚,关键技术可不是别人会轻易拿出来卖的!
所以说,中国还是选择了自己闷头搞研发,啥都得亲手来,全都得从头再来一遍。
一开始和锌的原子钟技术有关,等欧洲把咱们赶出去之后,合作就断了。中国想花钱买欧盟的铷原子钟,可人家一口拒绝。
武汉物数所的科研团队一直在自己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足足折腾了三年时间。
他们试了百来种材料,终于搞出了咱们自己研发的铷原子钟,精度比伽利略的还要高出不少呢!
伽利略那个系统大概能用100万年才出现1秒的偏差,我们这边的技术已经能做到30万年误差1秒了,进步挺大啊!
“星间链路”这个技术挺关键的,伽利略那套系统因为缺了它,只要地面站出点岔子,整个网络就全歇菜。咱们这边早早就把这玩意儿抓得紧,起步就拿它当核心,压根没放松过。
说得直白点,这项技术就像让卫星彼此能“唠嗑”,地面站要是掉链子了,卫星照样能自个儿抱团组团定位。
换句话说,要是哪颗北斗卫星闹点小脾气,旁边的兄弟分分钟就能接上茬,保证整个系统运转丝毫不受牵连,连电子干扰都别想捣乱。这一手连美国都竖起大拇指,直言北斗的抗干扰本事,比GPS还要硬气!
2012年12月27日,北斗二号系统正式给亚太地区带来服务,直接跻身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巨头之列!
2025年,北斗实现了全球组网,定位精度已经能达到厘米级。这种新闻怕是也就中国能建着了——给故宫修屋顶的师傅,居然能靠北斗导航一个瓦片不歪地对上。
现在用手机导航,大部分都靠北斗信号,连东南亚那些渔民也偏爱它。
看看伽利略系统这边,倒是经常出点状况。
中国资金撤了之后,欧盟内部又闹起了矛盾。德国这边喊着“我投的钱最多,咱得按我的来”,法国不服气,说“卫星发射基地就在我地界,这事还得我拍板”,意大利紧跟着说“地面站设在我地盘,运营费我可得少掏点”!
就这样因为钱的事,几国吵了好几年,直到2014年才把两颗卫星给发上天。
真没想到那火箭出点状况,结果卫星没能按计划跑到预定轨道去。
虽然勉强还能顶得住,但定位的准确度从原来的1米变成了几十米。这样的偏差,民用还算能接受,可用在军事领域,就真是个大麻烦了!
到了2017年,伽利略在轨的18颗卫星中,有9颗的原子钟突然“罢工”了。一旦原子钟出问题,卫星就不知道“现在几点”,发出的定位信号自然也变得不准。这一下,所有用伽利略卫星导航的用户,都忍不住怒骂起来!
最尴尬的是2019年夏天,伽利略系统突然“休眠”了。26颗卫星一下子全部和地面站断了联系,欧洲的导航App全都瘫痪了!
德国航空公司的几架飞机在准备降落时,突然没法收到导航信号,只得靠塔台用肉眼指挥,差点发生了事故。
伽利略这次出故障,直接导致停工整整5天,欧洲航天局急得把工程师们分成三班轮班抢修,直到最后才发现,是意大利富齐诺地面站上一个精密的计时设备出问题。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