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玉
“我觉得人活着一辈子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事,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快乐和满足的过程,比吃饭和喝酒还快乐。”91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王蒙,对学习的热忱一以贯之。“学习有什么用?”王蒙说,“如果不学习,用的时候现学就来不及了。”看罢今天今日霍州《专访王蒙:岁月悠长,仍然有挚爱不减》文章,对倡导自觉学习感慨颇多。
当5G技术实现全域覆盖,当人工智能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元宇宙重构着人类的认知边界,一个以知识迭代加速为核心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已呼啸而至。诚如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大力倡导自觉学习,让主动求知成为社会的普遍风尚,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早已突破了传统认知。有数据显示,当前人类知识总量每3年就会翻一番,某领域的核心技术每18个月就会发生颠覆性革新。这意味着,一个人在大学四年习得的专业知识,毕业时可能已有三分之一面临过时风险。曾经引以为傲的行业经验,或许在短短几年内就会沦为“旧船票”。正如制造业的老师傅感慨:“十年前凭手艺能吃一辈子饭,现在不跟着学数控机床,连车间大门都进不去。”这种知识的“加速折旧”,让“终身学习”从口号变为生存必需。培根曾言:“知识就是力量。”而在当下,拒绝学习、固步自封,便意味着主动放弃这股推动人生前行的力量。更深刻的是,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固守旧知、拒绝学习的人。当AI能精准翻译数十种语言时,不会利用工具学习新技能的人,终将被时代甩在身后。可见,自觉学习早已不是“加分项”,而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学习锻造能力,能力撬动命运”,主动汲取知识与被动接受灌输,看似只差一个字,却可能导致人生轨迹的天壤之别。将自觉学习内化为生活常态,应是每个现代人的清醒选择。
培育自觉学习的风尚,需精准破解时间与内容的双重命题。“工作太忙没时间”的论调,本质上是对学习优先级的误判。外卖小哥利用等单间隙背诵英语单词,环卫工人在休息时翻看技能手册,职场白领把通勤时间转化为播客学习时段——这些案例证明,碎片时间的有效整合,足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必须整块时间才能学习”的错误思维定式,把零散的5分钟、10分钟利用起来,串联成持续进步的阶梯。而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更要摒弃“装点门面”的形式主义。农民需要学习智慧农业技术以提高亩产,教师需要研究教育心理学以精准育人,创业者则应关注产业政策以把握风口……不同群体的学习方向必须有差异化,但核心必须紧扣“实用性”。概括起来就是要立足当下工作的痛点难点,瞄准个人发展的瓶颈短板,着眼社会趋势的前沿动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让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成果体现在具体实践中,自觉学习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学有所获,是自觉学习最坚实的动力源泉,这种收获从不偏袒任何人。程序员通过持续学习新的编程语言,从初级开发者成长为技术架构师;退休老人通过线上课程掌握短视频制作,用镜头记录生活并收获千万点赞;乡村教师通过参加教研培训,把先进教学理念带回山区课堂……这些鲜活的故事印证着一个真理:功到自然成。每一分投入学习的精力,都会转化为成长的养分;每一次主动求知的行动,都在为人生积蓄能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当自觉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当图书馆座无虚席成为城市日常,当社区学习角的灯光亮至深夜,我们的社会必将涌动着创新创造的活力,每个人也终将在知识的滋养中实现更高远的人生价值。
以好奇心为帆,以行动力为桨,以提升工作为求,在学习的海洋中不断前行。当自觉学习的种子播撒在每个角落,当主动求知的风气吹拂过社会肌理,我们必将迎来一个人人向学、个个成才的美好未来。自觉学习,蔚然成风!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组织,将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战斗力!与时俱进,收获美好未来。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