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啥?北京市八一学校的学生说出的答案有些“硬核”——
走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中船 750 试验区,近距离观摩我国海洋装备发展与船舶事业成就;
参与水下机器人(ROV)设计与并先后攻克 “检测浮漂布放” 核心项目与 “抚仙湖水样采集” 即兴挑战;
走进云南民族园,在多元文化体验中感受民族交融的魅力;
......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的战略部署,落实国防科技领域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目标,北京市八一学校于 2025 年 7 月 20 日至 24 日在云南昆明启动 “逐梦深蓝” 国防科技主题教育活动。
来自全国20所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的师生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实践与多元文化体验,共赴一场融合国防教育、科技探索与团队协作的“深蓝之约”。
据了解,北京市八一学校凭借多年在航天、航空、航海等领域的教学实践积淀,打造的“逐梦”系列科技教育主题活动,至今已经开展了五年,并形成了鲜明的品牌。
专家表示,这项活动不仅持续为青少年搭建连接前沿科技与国家战略的桥梁,更通过跨地域、跨学科、跨学段的协同育人模式,也 为基础教育阶段国防教育的常态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Part 01
从星空到深海,
打造“逐梦”科学教育品牌
回溯 2016 年 12 月,北京市八一学校成功发射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习近平总书记给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同学们回信,殷切指示要让小卫星发挥启明星般的作用,引领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这封饱含期许的回信,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契机,北京市八一学校自 2025 年起精心打造 “逐梦” 系列科技教育主题活动,旨在将多年积累的科技教育实践成果进行辐射引领与输出,并建立交流共享平台,让更多青少年受益于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
经过五年沉淀, “逐梦” 系列活动已成功打造鲜明品牌,并形成持续深化的教育矩阵:2021 年首届 “逐梦火星” 聚焦航天科技启蒙,开启青少年对宇宙探索的认知;2022 年 “逐梦苍穹” 深化航天主题,联动高校资源构建科技教育协同模式;2023 年第三届首次拓展至深海领域,同步推动海洋教育协作体建设,搭建跨区域资源共享平台;2024 年 “逐梦星辰” 则联动国家天文台等机构,在冷湖开展天文观测、火箭制作与发射等活动。总结此前的成功经验,本次第五届实践活动从航天领域全面拓展至海洋国防科技,以更立体的形式、更丰富的载体探索国防科技教育的创新路径,形成 “从星空到深海” 的全维度育人体系。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八一学校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北京大学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中国仿真学会机器人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提供专业支持,旨在激发青少年对国防科技的探索热情,培育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筑牢国防意识根基。
Part 02
“理论-实践-信念”闭环培养
探索小初高与高校贯通培养模式
活动以 “逐梦深蓝” 为核心,设置三大特色板块。
在 “逐梦重工” 环节,师生们走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中船 750 试验区,近距离观摩我国海洋装备发展与船舶事业成就,从大国重器中感受国防科技的硬核实力,开营仪式上的铿锵誓言更点燃了青少年投身国防事业的理想火种。
“逐梦工坊” 作为活动的科技实践核心,聚焦水下机器人(ROV)设计与挑战,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载体。活动前期,参与团队通过组织方提供的线上视频课程自主学习,完成 ROV 制作及技术报告、海报初稿;活动现场,在专家的专业讲解与指导下,同学们针对设计方案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迭代,最终完成 ROV 的组装调试,并先后攻克 “检测浮漂布放” 核心项目与 “抚仙湖水样采集” 即兴挑战。从技术报告的完善到海报的优化,从水下精准操作到团队协作展示,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不仅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在方案迭代中提升了创新思维与工程素养,在应对即兴挑战时增强了临场应变与快速协作的能力,收获了显著的成长与进步。
此外, “逐梦之旅” 带领师生走进云南民族园,在多元文化体验中感受民族交融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活动期间,闭营仪式与成果分享会成为展示成果、交流心得的平台,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科技实践的宝贵经验,更在团队协作中深化了对 “责任、使命、创新” 的理解。
在促进国防特色科技教育开展方面,本次活动构建了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北京大学工学院等专业单位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持,将前沿国防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内容,通过线上课程与现场专家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系统接触国防科技知识; 延续 “逐梦” 系列 “理论筑基 — 实践赋能 — 信念塑造” 的闭环培养体系,通过 “线上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 现场实践参与国防科技项目 — 专家指导深化认知 — 树立投身国防事业信念” 的递进过程,使国防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化为实践体验与信念塑造,推动国防特色科技教育向体系化、常态化发展, 同时探索小初高与高校贯通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路径,为国防创新人才培养注入活力。
Part 03
为基础教育阶段国防教育常态化、
体系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本次活动邀请全国20所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参与,凸显了辐射作用与传动影响。各地团队在活动中围绕 ROV 设计思路、线上课程学习心得、方案优化经验等进行深入交流,形成了跨地域的互学互鉴氛围;参与师生将活动中的知识、经验及 “科技报国” 的理念带回本校,有助于推动本校国防科技相关社团建设与课程开发,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到优质的国防科技教育资源,使国防科技教育的影响力从活动本身延伸到更广泛的地区和群体。
北京市八一学校凭借多年在航天、航空、航海等领域的教学实践积淀,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探索小初高与高校贯通培养模式,为构建特色国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新活力。
作为持续五年的品牌教育项目 ,“逐梦” 系列活动始终以 “科技报国” 为主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通过主题的递进延伸与资源的深度整合,逐步构建起 “从星空到深海” 的全维度育人体系。活动不仅持续为青少年搭建连接前沿科技与国家战略的桥梁,更通过跨地域、跨学科、跨学段的协同育人模式, 为基础教育阶段国防教育的常态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表示: “国防科技的未来在青少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更多孩子爱上国防、钻研科技,在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参与师生纷纷表示,此次昆明之行不仅是一次科技探索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新时代青少年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勇担时代使命,不负青春,不负华年。
随着闭营钟声的敲响,“逐梦深蓝” 活动圆满落幕,但青少年与国防科技的故事才刚谱就序章。这场跨越千里的科技之约,正悄然为中国国防科技的未来培育着新生力量,让创新之帆在“深蓝”梦想的引领下破浪前行。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市八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