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我们假设,随着相关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克服了实现元宇宙的全部技术障碍,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人类能够创造出完全沉浸的虚拟世界(元宇宙),哲学家大卫·查默斯称之为“现实机”。并且他邀请人们“移居”虚拟世界。对此,我试图提出初步的批判性回应。在质疑之前,先简要概括查默斯的两个主要论证——“等同论”与“优越论”。
首先,“等同论”主张,人们在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感官体验同等真实。查默斯辩解说:“虚拟现实不是幻象或者虚构的,至少不完全是。”他认为,虚拟世界并不是一种次等的现实,现实机与物理世界具有同等的实在性。如果你留恋现实的物理世界,偏爱自己的肉体原型和最初生活环境,原因并不在于物理性与虚拟性的差异,而在于心理上的执念。一旦我们理解和接受虚拟实在论,终究会破除这种执念,相信物理现实并不具有某种比虚拟现实更有价值的内在因素。其次,“优越论”试图阐明,元宇宙具有比物理世界更为优越的条件和资源,让人们实现美好的生活。查默斯相信,未来的脑机接口技术将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不仅包含而且超越了在现实世界可能实现的感官体验。他由此推断,“虚拟现实的某些方面也许强于普通的物理现实”,以及“毫无疑问,将来会出现一些虚拟现实模式,提供的体验远胜于物理现实,但也会有一些模式近乎完美地模拟物理现实”。用通俗的表述就是说“你有的我都有,我还有你没有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移居查默斯的现实机(或者元宇宙)就会是一个有得无失的选择。但果真如此吗?
第一个质疑,针对“等同论”,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即便我们接受虚拟实在论,认可物理现实与虚拟现实具有同等的实在性(现实感),但除此之外两者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真正重要的差异在于人类在这两种现实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在物理世界中,人类是居住者;而在虚拟世界中,人类不仅是居住者,而且首先是创世者。这并不是说物理世界是自然的,虚拟世界是人造的,而是意味着“人造性”在两种世界中具有非常不同的意义,不只程度不同,还具有范畴的差异。
人类是具有能动性的存在,在物理世界中并不只是被动接受自然给定的现实。尤其在近代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以降,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的进程不断加剧,这种人造性可被称为“非自然的”。但无论如何,物理世界中的人类创造必须依据并服从物理(以及其他自然)规律来实现。我们只能“发现”但无法“发明”或根本改写自然世界最底层的法则。
相比之下,虚拟世界中的人造性意味着人类能够设计和改写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规律本身,可以有意识地、自由地重新定义比如时间、空间、重力、气候、地理以及身体能力等,由此允许超越自然法则的人为设计和操纵可能。换言之,人在制造模拟现实的同时,自己也在模拟神。这种人造性不仅是“非自然的”,而且是“超自然的”。援用查默斯自己的话:“我们是我们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的诸神。”在这里,人获得了类似神创论中“智慧设计者”或造物主的地位。暂且不论人类的“僭越”是否值得无神论者警觉,“被造”与“创造”存在范畴的差异。
第二个质疑是针对“优越论”的批评,大致理由可做如下概括:优越性的判断在逻辑上需要依据价值判准,这一判准基于我们信奉的价值理论(查默斯列举了四种主要理论),体现于我们“心灵的习性”,源自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长期实践的积淀,或者说是自然演化与文化演化的结果。那么,只有假定我们在元宇宙的生活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的心灵习性,既有的价值理论才能继续作为有效的判准,被用来判断优越与否。但在我看来,这一假定难以成立。如果我们认真对待虚拟世界“超自然的人造性”对人类心灵的改造,其资源和条件(对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而言)的优越性则未必确然。
在我看来,查默斯没有足够深入地探究虚拟现实的“优越性”意味着什么,严重忽视了那些超自然的感官体验重塑人类的欲望结构和心灵习性的程度和性质,这种改造很有可能将颠覆人类既有的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理论和判断标准,以至于查默斯依据这些理论和判准所论证的虚拟世界“优越论”失去自己的根基,其优越性就不知所谓了。
当然,通向元宇宙的道路不是单行道,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自由往返,而且可以自由地决定,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投身于元宇宙中生活,或者,在虚拟世界中自觉地保留或设置限制、约束和障碍,以保持我们的人性。然而,在技术突破的未来,每个人在原则上都可以创建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元宇宙,自行决定其规则。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保持足够的节制与审慎,那么祝贺你非凡的自律。今天我们环视周遭,一部小小的手机,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外挂器官。我试图限制自己每天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结果几乎每天都“屡败屡战”。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面对完全沉浸式的元宇宙,自己有多少节制诱惑的信心?这让我想起王尔德的名言:“摆脱诱惑的唯一方式就是屈从诱惑。”
(摘编自刘擎《技术最后的诱惑:虚拟世界的美好生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有的我都有,我还有你没有的”中的“你”指的是“现实世界”,此句中的“我”则指的是“虚拟世界”。
B.作者认为,尽管虚拟世界并非虚构的,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存在较大差异。如“人造性”在两个世界的意义不同。
C.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或喜好重新定义世界最底层的规律,但这种重新定义仅仅是“非自然的”。
D.作者认为,查默斯对“优越性”的判断是以物理世界原有的积淀为基准的,而在虚拟世界中,原有的积淀会被颠覆。
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以假设的方式肯定查默斯的想法,然后指出批驳的对象是对方的两个论证,针对性强。
B.文本适时引用查默斯的有关言论,客观地呈现对方的观点主张,以此增强自身观点的说服力。
C.文本最后一段,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并引用有关名言,论证了“人们无法摆脱诱惑”的观点。
D.作者通过分析查默斯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元宇宙及其潜在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查默斯认为虚拟世界是可以“居住”的,移居虚拟世界会让人们实现美好的生活。
B.查默斯认为一个人留恋物理世界,偏爱自己的肉体原型和最初生活环境,原因在于其心理上的执念。
C.查默斯认为未来的脑机接口技术将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超越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感官体验。
D.查默斯认为虚拟世界的人是创世者也是居住者,虚拟世界中的人拥有“智慧设计者”的地位。
4.下列说法中,符合查默斯“优越论”观点的一项是( )
A.找到连接终端,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B.人们可在元宇宙游乐园中体验到各式各样的社交场景,但这无法完全代替真实的人际互动。
C.在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众多商机,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D.元宇宙中,人们可以体验到现实世界不能提供的奇幻、科幻等场景,创造自己的身份。
5.《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和《石钟山记》这两篇文章都传达了古人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质疑”精神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歌天上来(节选)
韩少功
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折,使上衣变得前长后短,一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
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扛着他的竹椅四处找人问路,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①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眉毛粗,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耳朵倒很大,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挥挥手,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
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
“唔呵……”
“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
“唔呵……”
“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
②“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倌,把我家老二叫宜老倌,把我就叫成寅老倌。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没有办法呵。”
小脑袋一脸的无辜。
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经常哗哗哗地甩着扇子,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用有些学员的话来说,③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
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优胜之作将参加地区和省里的大赛。柳老师有些着急,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寅的房间里,只见床上一个大花被子隆起来,罩住了一个人形。
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冲找到馆长,强烈要求领导出面严肃纪律,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胖子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就说起当年边山峒剿匪,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峒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皮子都烧炸了,也没有半句求饶。有的受剐刑,剐上一整天,死也不吭一声。馆长这话把柳老师吓得脸色灰白匆匆告辞,再也不敢提小脑袋。
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老寅倒是真在床上孵出了鸡,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柳老师得承认,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
田里犁田是何人?
犁田硬要犁得深。
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
如今犁田啰——
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
犁下七寸是黄金,
深耕才有好收成……
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了,邪了!
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可能来自外地的大师。他定定神,决定去找老寅查问个清楚。
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喝酒。照理说,人喝酒才醉,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野,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就是老寅无酒时的语言。老寅嗜酒是从壮族山寨里开始的。当时他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到学院本科,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崇拜广西的刘三姐,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擅自离队而去,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直到两年后戴着手拷满身虱子被押解回国。
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两头要去酒坊,深深地嗅几下,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还能清醒判断很多复杂的问题。若碰上音乐爱好者,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甚至有点娘娘腔,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或者是铁板钉钉的降B,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无论胡琴、琵琶、笛子、芦笙还是唢呐,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脚下的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都常常被他折腾出声音,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
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如此吓人的景观却被人们视而不见,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
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又据说是糊糊涂涂迷失了方向,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
④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活现。
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体现出柳老师对于《犁田山歌》既欣赏又不敢相信的心理。
C.“灌醉”生动形象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
D.文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重叙事层次。
B.句子②中“老倌”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
C.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
D.句子④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8.选文倒数第三段颇有《百年孤独》的风格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学者评价认为: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而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请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问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①,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上,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
材料二:
孙卿子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②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扞③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刃者生,苏④刃者死,奔命者贡⑤。微子开封于宋,曹触龙断于军,殷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也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节选自《荀子·议兵》)
注:①二毛:两鬓斑白的人,即年长的人。②猎:踩、践踏。③扞:同“捍”,保卫、保护。④苏:朝向。⑤贡:赏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近者歌A讴而乐之B远者竭C蹶而趋之D无幽闲E辟陋之国F莫不趋使G而安H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趋,急走、快步走。与《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意思不同。
B.涉,渡水、趟水。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涉”字意思不同。
C.特,特地、特意。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意思相同。
D.死,为……而死。与《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用法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楚两军在涿谷大战时,宋襄公不接受右司马购强的进谏,认为击鼓进攻还没列好阵的敌军,是不仁义的。
B.韩非子认为人主亲自耕种,亲自加入队伍,服从战争,百姓才肯从事耕战,这会让君主和臣民处于危险中。
C.孙卿子认为,军队作战,应该听命于鼓金之声。命令不前进而前进,和命令不后退而后退,所犯之罪均等。
D.孙卿子认为,真正的王者能得到所有人的服从,而处在国家混乱之中的百姓,都喜欢他的政策,期盼他的到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
(2)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
14.宋襄公率领的是仁义之师吗?请做出判断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感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汉朝将领奉命征讨,天子给予褒奖恩宠,将领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受困埋下伏笔。
B.“山川萧条极边土”引出的两句说明所见之处,一派荒芜萧条,这对行军似乎不利,胡骑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也说明形势不乐观。
C.“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从侧面点出了此次出征将士们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的原因,这也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
D.“少妇城南欲断肠”两句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16.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沈至”,“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沈至”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并规劝当朝统治者“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刘义隆想要效仿古人,建立“ ”那样的大功,但由于行事草率,仓促北伐,最终却落得“ ”的惨败,这对比透露出辛弃疾反对轻率用兵的思想。
(3)“瑟”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也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可用来祭祀神祇,也可象征高洁的情操,或者寄托丰富的情感。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甘蔗又脆又甜,咬一口,甜甜的汁液立刻溢满口腔,好吃到让人停不下来。但好吃的甘蔗很可能变成致命的“毒药”,关于吃甘蔗中毒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所以, 甲 ,但如果发现它变红芯了,那就不要吃了。
①有人会问:甘蔗为什么会有毒?②甘蔗采摘后,如果在运输、销售的过程中储运不当,很可能产生霉变,③被菱孢霉菌玷污。④这种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毒素——3-硝基丙酸(3-NPA)。⑤这是一种强烈的噬神经毒素,⑥进入人体被吸收后,⑦短时间内就能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⑧出现头晕、头痛、抽搐等症状,⑨严重的可导致脑缺血坏死、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甘蔗发生霉变,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甘蔗芯变红色或红褐色,这是因为菱孢霉菌疯狂繁殖后,产生了红色的硝酸类物质。此外,变软、长毛、有异味的甘蔗也可能有霉变风险,尽量不要吃。可能会有人问:那把红芯的部分去掉是不是就能吃了?
不是!不是!不是!
甘蔗被霉菌侵袭后,菌丝已经延伸到甘蔗的每一个部位, 乙 ,完好的部分其实也含毒素,只不过这些毒素不会发红,所以肉眼看不到。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并单独成段,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2.最后一段出现两个“流油”,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说:“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 2.C 3.D 4.D
5.①学贵有疑,要我们敢于质疑科学权威、敢于质疑经典,就如本文作者敢于质疑哲学家查默斯的观点,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科学精神。②“质疑”精神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能促进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如我国古代盖天说和浑天说之辩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③“质疑”并不是盲目怀疑,而是建立在实证和理性的基础上的。就如苏轼因怀疑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就亲自去考证,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才是科学的怀疑精神的真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尽管虚拟世界并非虚构的”分析不当,文中说的是“即便我们接受虚拟实在论”,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不意味着作者认可虚拟实在论。
C.“仅仅是‘非自然的’”说法不当,原文是“这种人造性不仅是‘非自然的’”。
D.“原有的积淀会被颠覆”分析不当,文中说的是“这种改造很有可能将颠覆人类既有的关于美好生活的价值理论和判断标准”,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论证了‘人们无法摆脱诱惑’的观点”分析错误,应是论证了“面对完全沉浸式的元宇宙,人们很少有节制诱惑的信心”的观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查默斯认为”错。根据文意可知,指出虚拟世界的人是创世者也是居住者的应是文章作者刘擎;同时,“虚拟世界中的人拥有‘智慧设计者’的地位”说法绝对化,文中说的是“人获得了类似神创论中‘智慧设计者’或造物主的地位”。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文意可知,“优越论”应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而言所具有的优越之处。
A.说的是如何进入虚拟世界。
B.说的是虚拟世界的缺点。
C.说的是元宇宙本身给物理世界的人带来的收益。
D.将元宇宙和物理世界相比,指出其优于物理世界。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对此,我试图提出初步的批判性回应”学贵有疑,要我们敢于质疑科学权威、敢于质疑经典,就如本文作者敢于质疑哲学家查默斯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科学精神。
②“质疑”精神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能促进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如《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③“质疑”并不是盲目怀疑,而是建立在实证和理性的基础上的。就如《石钟山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这才是科学的怀疑精神的真谛。
6.D 7.C
8.①“老鼠”“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鼠追猫”“桌面大的南瓜”等奇幻场景给文章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②这场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以魔幻表现现实,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醉后生发,又深受边山峒的影响。③这种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峒原始的生命状态,具有浓郁的地方与民族特色。
9.①鲁迅寻的“国民劣根”指的是旧中国人民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如《阿Q正传》中阿Q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中困住祥林嫂和鲁镇众人的贞洁观与鬼神观。②沈从文寻的“生命之根”指的是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方式,如《边城》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③韩少功寻的“传统文化之根”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如《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以及老寅这个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创作的音乐家形象。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错误,作为“边山峒”的一员,毛三寅身上同样具有坚韧与倔强的特点。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句子的能力。
C.“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错误,表达的是作者对柳老师这样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讽刺。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百年孤独》遵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根据“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可知,这些奇幻场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根据“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可知,记者在边山峒见到的情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表明魔幻是与现实相结合的。
根据“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以及“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可知,边山峒保持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民族特色典型。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国人麻木愚昧,没有觉醒意识。比如:《阿Q正传》中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祝福》中祥林嫂在改嫁问题上进行了“出格”的挣扎,受到了“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等封建观念的束缚。捐门槛的行为也是在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赎罪。尽管她在临终时对灵魂的存在产生矛盾,但这种矛盾也反映了封建迷信对她的深刻影响。
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追求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中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挖掘与展现传统文化。《犁田山歌》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写得好音乐,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
10.BDF
11.C
12.B
13.(1)宋襄公的大腿受了重伤,三天以后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带来的祸害。
(2)对投降的敌人不捉拿,对顽抗的敌人不放过,对前来投顺的不抓起来当俘虏。
14.判断:宋襄公的军队并非仁义之师。
理由:
①宋襄公在战争面前只追求个人的仁义,不考虑臣民的死活。(或牺牲百姓和国家来成就仁义虚名。
②仁义之师应该是不杀老弱,不践踏庄稼,不屠杀百姓,不潜伏偷袭。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近处的人歌颂周朝而且热爱周朝,远处的人竭尽全力地来投奔周朝,即使是幽隐闭塞偏僻边远的国家,也无不前来归附而听从役使并且喜欢周朝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与“远者竭蹶而趋之”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其后BD处断开;
“无幽闲辟陋之国”与“莫不趋使而安乐之”是假设关系复句,中间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急走、快步走;趋向、趋于。句意:宋右司马官购强快步上前进言道。/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B.正确。渡水、趟水;游玩,游览。句意:请在楚人半渡。/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
C.错误。只是,只不过;特地、特意。句意:只不过为的仁义虚名罢了。/诏书特地下达,任命我为郎中。
D.正确。为动用法,为……而死;为动用法,为……而哀。句意:各级官吏以身殉职。/如果后人为之而哀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人主……服从战争……这会让君主和臣民处于危险中”错误。原文“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的“服”字是从事之意,“服战雁行”是指排列于队伍之中从事打仗,然后民众才肯从事耕战,这样一来,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股”,大腿;“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判断句;“慕”,思慕、追求、爱好。
(2)“禽”,捉拿;“舍”,放过;“奔命者”,前来投顺的人。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判断:宋襄公的军队并非仁义之师。
理由:①由原文“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可知,宋襄公在战争面前只追求个人的仁义,不考虑臣民的死活。(或牺牲百姓和国家来成就仁义虚名。)
②由原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获……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不屠城,不潜军”可知,仁义之师应该是不杀老弱,不践踏庄稼,不屠杀百姓,不潜伏偷袭。
15.C
16.这两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沉厚深切的感情。战士在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军却纵情声色,欣赏美人歌舞,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批判了将军们的荒淫失职,饱含了作者对战士的同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C.“从侧面点出了此次出征将士们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的原因,这也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错误,“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主要是揭示了将领的轻敌和贪功心理,从而导致了军队在战斗中的失利。这并不是诗人主要的创作意图,诗人的主要创作意图是通过对边塞征战的描写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批评了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的行为,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在这两句中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一方面是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生死未卜,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另一方面是将军们却在帐篷内纵情声色,欣赏美人的歌舞表演,表现出了他们与战场上的艰苦和危险形成鲜明对比的安逸与享乐。
“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通常指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深沉而强烈的情感。在这两句中高适通过对比战士们的英勇牺牲和将军们的亨乐,深刻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残酷现实。这种现实不仅让读者感到震惊和愤慨,更引发了读者对战士们的深深同情和敬仰,对将军们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这种情感在对比中得以突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而强烈的感彩,即“沈至”之感。
17. 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弊、胥、赢、鸾、嘉。
18.甲:甘蔗虽然甜 乙:除了霉变的部分 19.语句③,“玷污”改为“污染”。
语句⑧,在“出现”前添加“使人”。 20.①单独成段且句末为醒目的叹号,非常突出,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起到警醒读者的作用。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否定意味,更能表达出对错误认识的否定和对读者的告诫。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横线前的“所以”和横线后的“但”,可知此处的句子应是总结句,且与下文构成转折关系,应改为“虽然……”的结构。再结合前文“冬天的甘蔗又脆又甜,咬一口,甜甜的汁液立刻溢满口腔,好吃到让人停不下来。但好吃的甘蔗很可能变成致命的‘毒药’,关于吃甘蔗中毒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对甘蔗不同特点的阐述,所以此处可填“甘蔗虽然甜”。
乙处,“菌丝已经延伸到甘蔗的每一个部位”,说明霉变甘蔗都含有毒素,“完好的部分其实也含毒素”中的“也”表示“完好的部分”与横线所填内容并列,所以此处可填“除了霉变的部分”。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被菱孢霉菌玷污”搭配不当,应改为“被菱孢霉菌污染”。
⑧“出现头晕、头痛、抽搐等症状”结构混乱。因为前一分句“短时间内就能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主语是这“3-硝基丙酸”,⑧句偷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应改为“使人出现头晕、头痛、抽搐等症状”。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独立成段和反复的表达效果。
从“独立成段”的角度分析,“不是!不是!不是!”使用感叹句的形式,对上文问题进行回答,能起到警醒读者的作用;从形式上看突出醒目,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从“反复”的角度分析,反复的作用是通过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有助于清晰地传达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顺序,增强语气,加强语势,增加视觉上的美感和听觉上的韵律感本句强调的是红芯的部分去掉不能吃,增强了否定意味,更能表达出对错误认识的否定和对读者的告诫。
21.①原句是长单句,节奏沉缓,更能表达压抑沉重的意味,改后无此效果;
②原句的“使得”揭示老百姓心态保守有着环境原因,改后无此意思。 22.①前者引用人物原话,表明她们对旅游并不了解,发音不准;
②后者表明她们现在充分认识到旅游带来的好处。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1)从句式上看,原句是长单句,读起来节奏缓慢,给人以沉重感,符合语境特色;改句多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和原文情境不符。
(2)从内容上看,原句“……使得……”强调了环境是老百姓安于困顿、思想保守的原因;改句变为主谓句,没有了这层意思。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
(1)“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中的“流油”带引号,就是表示直接引用,以前“香雪们”的生活困顿、落后,连“旅游”是什么都不了解,所以当说起“旅游”时就发音不准,将其说成“流油”。
(2)第二处“流油”不带引号,结合“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可知,这里的“流油”是指“香雪们”现在认识到旅游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让她们都富了起来。
23.例文: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用了在2023五四青年节之际,国家领导人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的两句话,信中肯定了同学们深入社会、联系群众的做法,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自找苦吃”的精气神。
可见,材料的关键句是“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材料的结尾以总结的形式告诉我们青年人要有“自找苦吃”、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直接为考生明确了写作方向与写作内容。审题的关键是理解“自找苦吃”的内涵。“苦”,代表的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在困难中,人们把握机会、锻造能力,肩扛担当和责任。投身“苦”中,勤奋历练,才能堪当重任、有所作为。“自找”,是自我主动锻炼的姿态,其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都是磨炼自己的机遇。满足于“舒适区”,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当主动走出“舒适区”,对棘手的事、困难的事要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寻求磨砺和成长,在奋斗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生命价值。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可以紧紧围绕“自找苦吃”展开,运用多种手法来凸显主旨,结尾处卒章显志,点明“自找苦吃”的意义和价值。若写议论文,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找苦吃”的内涵与实质,“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如何“自找苦吃”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立意:
1.自找苦吃练就本领,艰苦奋斗成就未来。
2.敢吃苦,肯奋斗,勇担当。
3.让吃苦绘就人生底色。
4.自我磨砺,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