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站在火星的土地上,口渴了,身边却没有一瓶矿泉水。这时候,有人告诉你,脚下不远处就有一片比地球上很多湖泊还要大的冰盖,而且这些冰干净到加热一下就能喝,你会不会觉得像做梦?
最近,NASA 的科学家们就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 “梦想素材”。他们通过火星勘测轨道器,在火星赤道附近的科罗廖夫环形山,发现了一片特殊的冰盖区域。这片冰盖里的水到底有多少呢?说出来你可能会吓一跳。它的含水量达到了 2.2 万亿升,如果按照我们每个人每天用 50 升水来算,足够 10 万人用 1200 年。这是什么概念?就好比一个万人小区,每天大家做饭、喝水、洗澡用的水加起来,够他们用 1200 年,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科罗廖夫环形山的冰层,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火星上的 “巨型纯净水库”。这座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直径有 82 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市区的距离。在这个陨石坑里面,有 1.8 米厚的纯冰,覆盖面积达到了 3800 平方公里,比三个香港还要大。总水量换算一下有 2200 立方公里,而且纯度高达 99%。
咱们都知道,地球上的冰川里面杂质可不少,有泥沙、岩石碎屑什么的,想要变成可饮用水,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滤净化。但火星上的这片冰不一样,它几乎不含杂质,就像我们家里冰箱里冻的纯净水冰块一样,直接加热融化了就能喝。这对于未来可能移民火星的人类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那么,这片神奇的冰盖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雷达波的反射特征,搞明白了这些冰是 “降雪” 一点点积累形成的。说到这,可能有人会疑惑,火星上不是很干燥吗,怎么还会下雪?这就和火星的自转轴倾斜有关了。火星的自转轴会像陀螺一样周期性倾斜,倾斜的角度在 10° 到 60° 之间变化,一个周期大约是 12 万年。
当倾斜角度大的时候,火星的赤道地区会变得更冷,这时候大气中的水蒸气就能够凝结成雪落下来,慢慢堆积就形成了冰盖。而我们现在发现的这片冰盖,形成于大约 50 万年前的一次 “大倾斜期”。这也说明,火星过去的气候可比现在温和多了。
那时候的火星,可能有着更厚的大气层,甚至有液态水在表面流动。就像我们地球上的河流、湖泊一样,说不定那时候的火星上也有波光粼粼的水面。2021 年,中国的 “天问一号” 在乌托邦平原发现了黏土矿物,大家都知道,黏土矿物是在有水的环境下才能形成的,这也暗示着火星曾经有大量的液态水。所以,这片冰盖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火星 “湿润期” 的存在。
既然这片冰盖这么珍贵,那想要从中提取水,到底有多困难呢?
咱们先说说火星赤道的温度,那可真是极端。白天的时候,温度能升到 20℃,感觉就像春天一样舒服,但到了晚上,温度会骤降到 - 80℃,比地球上最冷的南极还要冷得多,昼夜温差足足有 100℃。这样的温差,给取水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如果我们直接挖开冰层加热,白天融化的水到了晚上会立刻结冰,就像冬天我们倒在杯子里的水忘了喝,第二天早上变成冰块一样,而且这冰块可能会把取水的设备冻坏,就像我们的水管在冬天会冻裂一样。
而且,火星的大气压强只有地球的 1%,这是什么概念呢?就好比在地球上,水要到 100℃才会沸腾,但在火星上,水在 0℃以上就会快速蒸发。就算我们成功把冰融化了,如果不及时收集的话,大部分水都会变成水蒸气跑掉。有科学家做过计算,在这种环境下,用敞口的容器装水,1 个小时就会蒸发掉 60%。想想看,我们辛辛苦苦融化了 10 升水,一个小时后就只剩下 4 升了,多可惜啊。所以,想要开发这些冰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困难再多,也挡不住人类探索火星的脚步。据悉,SpaceX 公司的 “星舰计划”,就打算在 2030 年前建立火星基地,而水无疑是这个计划中最关键的资源。他们的方案是,先送机器人到冰盖附近,建立小型的取水站,用这些水来生产火箭燃料和生活用水,为后续的载人任务做好准备。
按照计划,第一批星舰会携带 3D 打印机,利用火星本地的土壤来打印基地的结构,就像我们用水泥和沙子盖房子一样,而冰盖提供的水,就可以作为 “混凝土” 的添加剂。科学家也计算过,用 1 吨水混合 5 吨火星土壤,能打印出 10 平方米的居住模块,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小房间的大小。
而且,光有水还远远不够。人类在火星上生存,需要氧气、食物、能源,这些都得围绕着水资源来展开。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光伏发电来分解水制造氧气,就像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一样,这样宇航员就有呼吸的氧气了;在温室里种植作物也需要水来灌溉,就像我们在阳台上养花浇水一样;甚至制造塑料、药品这些东西,也离不开水。
在我看来,火星赤道发现的这片冰盖,让 “火星移民” 这件事从遥远的幻想变得稍微近了一些,多了一点希望。不过,其中的困难确实也很多,就像我们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路上要翻过高山、跨过大河一样,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未来的时候,人类是否真的可以到火星上生活,像在地球上一样工作、学习、生活,现在还只是一种科学幻想。但谁又能说得准呢?就像几十年前,谁能想到我们现在能随时和远方的人视频通话,能坐着飞机在短时间内到达世界各地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火星移民就会变成现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能在火星上建立基地,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宇航员们每天从用火星土壤打印的房子里出来,去取水站查看设备运行情况,看着那些纯净的冰块被加热成水,一部分用来饮用,一部分用来灌溉温室里的蔬菜,还有一部分被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温室里,绿油油的蔬菜在人工光照下茁壮成长,就像地球上的菜园一样。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着窗外火星上的星空,讨论着第二天的工作。虽然环境可能很艰苦,但那一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当然,这一切都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想要在火星上顺利提取和利用这些冰盖资源,科学家们还得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设计出能适应火星极端温差的取水设备,让设备在白天高温和晚上极低温的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如何高效地收集融化的水,防止它快速蒸发;如何利用火星上的资源来制造更多的必需品,减少从地球运输的成本和风险等等。
不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从古至今,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从第一次登上月球,到如今对火星的深入探索,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难题都会被一一攻克。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的后代回首往事时,会像我们现在谈论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一样,谈论着第一批登上火星并建立基地的宇航员们。而科罗廖夫环形山的这片冰盖,也会像地球上的长江、黄河一样,成为火星上滋养生命的 “母亲河”,见证人类文明向宇宙深处的延伸。
总的来说,火星上的这片冰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它给人类移民火星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既要看到其中的潜力,也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火星移民的目标前进。无论最终需要多长时间,这份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本身就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