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多层软硬结合PCB:为高密度电路腾出黄金空间,一站式高性能电气解决方案!
一、核心参数——把“极限”写进规格书
• 层数:4-20L任意叠构,软硬区比例可按需1:9~9:1自由调节
• 线宽/线距:内层25 μm / 25 μm,外层30 μm / 30 μm,盲埋孔最小孔径50 μm
• 板厚:0.2-3.2 mm,软硬结合区最薄≤0.15 mm,动态弯折寿命≥100 K次
• 材料:松下R-F775+杜邦Pyralux AP,Tg 200 ℃,CTE≤45 ppm/℃,介电损耗0.002@10 GHz
• 表面处理:ENEPIG + 局部厚金,镍厚≥3 μm,金厚0.03-0.1 μm可选
• 交期:样品5天,批量10-15天,支持24小时加急
二、工艺亮点——把“不可能”做成“可量产”
1. 激光微盲孔+真空水平镀铜,孔铜厚度均匀性≤5%,信号完整性提升18%
2. 等离子体除胶+全自动AOI,0.1 mm异物精准拦截,良率≥98.5%
3. 软板区域采用“无胶压合”工艺,铜箔与PI直接键合,弯折半径≤0.3 mm不爆板
4. 软硬过渡区专利“阶梯铜”技术,应力集中降低40%,通过-55 ℃↔+125 ℃ 1000次热冲击
三、客户案例——从概念到百万级出货,只需一次打样
• AR眼镜独角兽SightXR:采用12层3阶HDI+软硬结合板,将光机驱动、SLAM、电源管理压缩在5 cm×3 cm空间,整机厚度减薄22%,首批10 K订单提前3周上市。
• 医疗影像巨头MedCore:14层软硬结合板集成1024通道超声探头,阻抗控制±8%,成像清晰度提升30%,已通过FDA 510(k)认证。
• 电动汽车BMS头部企业E-Drive:16层板+铜基嵌埋,持续电流300 A,温升≤25 K,配套车型已行驶超5亿公里零失效。
四、应用领域——凡是“寸土寸金”的场景,都是它的主场
智能穿戴、AR/VR、无人机、汽车电子、医疗内窥镜、5G毫米波天线、高速SiP模组……只要您需要“更小、更快、更可靠”,我们就有成熟方案。
五、品牌实力展示——选择我们,就是选择“稳”
• 工厂:华南/华东两大智能基地,月产能150 K m²,100级无尘车间5000 m²
• 认证:IATF 16949、ISO 13485、AS9100、GJB 9001C军工四证齐全
• 研发:博士级团队26人,持专利87项(含9项软硬结合核心发明)
• 服务:24 h在线DFM评审,全球6大办事处,2小时技术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