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丁安顺
从首个挺进小米YU7焊装车间的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到将空调管口装配成功率提升至99.5%以上……当机械臂搭载“触觉神经”,珞石柔性协作机器人的力控末端精度可达1N以内,焊接精度达0.4毫米。如此高精度的产品,源自扎根济宁近十年的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珞石)。如今,珞石在济宁建成百亩机器人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机器人装机量突破4万台。
看上去像“傻大个”
干起活来“快准稳”
当小米YU7以“3分钟狂销20万台”的成绩炸场发布时,这款SUV的每一处精密细节背后,都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硬核实力”。作为首个闯进小米YU7焊装车间的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珞石带着打破行业垄断的锐气,与进口顶尖高手同台竞技,而且毫不逊色。
“YU7是小米首款豪华高性能SUV,质量要求近乎苛刻,执行的是零缺陷的检测标准。”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雷介绍,面对严苛的挑战,珞石派出公司的“重量级选手”——NB220系列220kg大负载工业机器人。
这款化身“智能质检大师”的工业机器人在YU7焊装车间内大显身手。220kg的大负载“臂膀”稳健有力,搭载的高精度激光测量仪如同“火眼金睛”,再配上两套灵活的第七轴“延长臂”,原本3.2米的臂长瞬间舒展至7米,轻松覆盖全车身的每一处角落,让机器人的运动范围和灵活性实现质的飞跃。
珞石NB220系列工业机器人绝非“傻大个”。它集高性能与高可靠性于一身,负载能力和臂展傲视同侪,更拥有令人瞩目的“快准稳”特性——各轴在高速段表现优异,动作行云流水。其背后的“智慧大脑”是珞石自研的xCore高性能控制系统。这套系统深度优化了多轴联动运动协同算法,即使是极其复杂的检测路径,也能游刃有余,大幅简化工程师的调试难题。更妙的是,该检测工位还能无缝对接工厂MES系统指令,轻松切换于YU7与SU7两种车型的生产线,实现不同车型间的兼容。
得益于此,珞石还化身“火眼金睛”,对焊接完成的车身进行360度无死角精密扫描。无论是细微的间隙、毫厘的断差,还是关键的孔位尺寸,都逃不过它的精准测量,精度高达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
要知道,这个关键质检岗位曾长期被进口机器人垄断。珞石凭借对工艺的深度吃透、领先的性能“硬实力”,不仅实现与进口顶尖品牌的“平起平坐”,而且在满足小米严格质量标准的同时,更把生产节拍提了一大截,为YU7的高效、高品质生产注入了澎湃的国产动力。
“在汽车行业的赛道上,我们早就开始布局了。”张雷说,公司正携手小米、赛力斯等车企伙伴,让国产机器人在焊接、打磨、检测等高端应用场景大放异彩。
柔性协作机器人
出货量国内第一
“小珞小珞,帮我把胡萝卜放进蓝色的盒子里。”在珞石的生产车间内,随着张雷的指令落下,柔性协作机器人“小珞”立刻启动——灵活挥动手臂、精准活动指关节,机械手掌通过视觉识别精准锁定胡萝卜,轻巧握住后稳稳放入桌面一侧的蓝色盒中。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尽显灵巧。
这台集语音交互与视觉识别于一体的“灵巧手”,不过是珞石柔性协作机器人技术实力的一个缩影。“我们正朝着更高阶的智能化方向持续突破。”张雷介绍,为满足多场景柔性化生产需求,企业已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涵盖单臂、双臂、单臂+ATV移动平台、人形机器人等多种形态。
他随手指向车间右侧的一台设备:“这款家电柔顺力控装配设备,是我们全关节力控柔性协作机器人的典型应用。通过‘视觉伺服+力控搜索+柔顺装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装配成功率大幅提升至99.5%以上。”以空调管口装配场景为例,该工序需依次完成压缩机与冷凝器的管口配管,要求配管深度超10mm、配管一次合格率≥99%、搜索时间≤3秒。由于属于紧配合安装,传统装配中极易出现卡顿,不仅难以达到10mm的配管深度,合格率更难达标;加之装配流程复杂,仅靠3D视觉技术难以保障精度。
珞石柔性协作机器人凭借自研的柔顺控制算法,结合力控搜索规划技术,即便在视觉存在较大偏差的情况下,仍能精准完成配管作业。机器人还具备自主判别空插状态的能力,通过参数自适应调整,将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9%,节拍时间压缩至14秒。
不仅如此,通过限制装配力阈值设定,还可有效避免安装过程中对工件的损坏,实现0.5N的精密零件保护。“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将关节力控技术引入工业机器人中,让协作机器人的机械臂像人的胳膊一样,从机械化的位置控制,实现了具备感知能力的力觉控制。”张雷介绍,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柔性协作机器人具备安全可靠、灵活易用、部署快速等特点,可实现机器人与人真正融合在一起协同工作。
历经多年发展,公司现有两个系列60余款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汽车、光伏、锂电、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行业。2024年,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超8000台,位于国产机器人出货量第四位,其中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用实力诠释了“中国智造”的硬核竞争力。
前瞻性布局
“机器人+AI”
从2024年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突破8000台,到2025年预估销量攀升至15000台,近乎翻倍增长的业绩曲线背后,是珞石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深耕。
“珞石机器人是国家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现场记者见面会上,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庹华说,技术是珞石的核心竞争力,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构建了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产品研发设计技术平台,自主研发了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在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等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珞石率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举打破进口品牌长期垄断的格局。
让机器人持续“进化升级”的关键,在于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2023年起,珞石前瞻性布局“机器人+AI”战略,以破解“无人工厂最后一公里”落地难题为目标,全力攻坚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成功推出AR人形力控关节臂、双臂机器人、轮式双臂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一系列具身智能产品矩阵。
“我们的轮式双臂机器人,正是这一战略下的代表性成果。”庹华表示,这款机器人并非概念展示品,而是面向真实复杂场景、可落地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它深度融合了基于场景的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等具身智能技术,结合先进的大模型训练技术和智能视觉系统,赋予了机器人强大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在汽车、电子、新能源等工业领域,它能灵活穿梭产线,自主完成精密装配、高精度检测等复杂任务,有效解决传统自动化难以覆盖的柔性化、智能化需求,打通无人工厂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其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使其能快速掌握新技能,应用场景可从工业制造延伸到生活服务,例如完成倒水、整理物品等操作。
“作为链主企业,我们将强化链主担当,共筑繁荣产业生态。”庹华表示,珞石将通过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牵头攻关核心技术难题,并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