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上海展上,我第一次听到Chord Alto这台机器,它是Chord家族首款搭载了4.4耳机接口的桌面耳放/功放,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大陆总代理本身也是Audeze的总代理,所以桌面上理所当然也会摆着各种平板耳机,虽然说Audeze家的很多型号并不算多么难推,但考虑到展会现场的电源环境来说,Alto这个小机器呈现出来的动静有些让我吃惊——它的驱动力完全可以媲美现场一些分体式的大系统最后呈现出来的那种框架与澎湃感。麦斯数码的标哥是我结交多年的好大哥,我们平时也很少聊工作,一般就是聊美食、聊八卦、聊聊哪里的足浴店服务好,但他那天破天荒地跟我聊起了声音,说这个可能是他从业以来最喜欢的一台Chord机器。不过从第一次参展到正式出货中间隔了相当久的时间,Alto在耳机圈子里的热度并不算高,高达四万元的售价以及Chord本身就是打造录音室专业线起家的背景,也不知道我频道里的受众对它是否感兴趣,但我前前后后找代理借了两次来试听,在不同的解码与海量的耳机搭配后,这篇文章最后还是诞生了,本文不会写什么晦涩的技术内容,还是以讲声音为主。
我不久之前写过一篇德森瑞M1的文章,从文章的热度和收到的私信频率来看,我就知道这种小体积+反差怪型的桌面型设备生来就是会被质疑的,包括绿坛里也有人对这个产品是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以声论价的话,我甚至觉得Chord对Alto的定价并不夸张,当然,前提是它的功能需求跟你是匹配的。正面的四个耳机口,其实懂一点Chord历史的应该知道这又是一款设计给专业线的产品,但根据一家台湾媒体对创始人&工程师 John的采访,Alto的定位可以说是横跨Pro-Audio和消费级市场,因此他们原计划是想给它配备双3.5和双6.35,但最终把其中一个改为了4.4来适应家用市场,你可以说它是“假平衡”,但其实它在设计端本身也没有考虑平衡耳机输出,换言之,它的四个耳机口具备一致的推力水准,也可以同时给耳机输出。
背面的空间非常紧凑,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利用到了极致了,电源口是一个12V的DC输入,但机身上还额外添加了一个12V的输出口,这个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你用Alto来额外给一个设备输出电源,这里输出的设备类型其实是不限的,取决于你需要什么,比如声卡、数字界面等等。Alto提供了XLR的输出和输入功能,意味着它既可以作为纯后级、也可以作为前级来使用,RCA的部分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同时功放输出的部分为香蕉插。关于功能层面,Alto有很多种工作模式,基础功能当然是耳放、前级,功放的部分它本身也可以作为前后级合并功放来使用,输出功率是4欧下50W。当然,你也可以开启Bypass直通模式,此时会满功率输出、音量控制失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纯后级的这个满功率Bypass模式只对XLR口有效,官方代号是“Speaker with XLR ”,意味着你并不能够直接通过香蕉插母座来直接驱动音箱,而是用来叠加另一台Alto设备,我并不清楚这个用法的使用意义,可能是和录音室的部分工作用途有关,但在这个模式下你可以直接用XLR口去满功率驱动耳机以及音箱,但一定需要接入一个可调音量的前级来使用、也需要自备XLR转功放插头。
(夜间的时候,侧面看灯光偏强、正面看则是比较自然的磨砂色)
此外,Chord家一直有一个我想吐槽的点,那就是对于功能操作方面,他们一直是不做任何文字标注的,都是以球形的按钮来实现、有时候甚至需要组合键,因为Alto有很多种工作模式可以切换,所以如果你真的是有比较多面的放大器功能需求而购买Alto,前期操作的时候是存在一定的学习成本的,在根据说明书并使用熟悉以后可以通过灯珠的颜色来判断当前的工作状态,其中他们也对Bypass满功率模式做了不那么容易迅速切换的措施,需要长按来实现。此外,Alto正面的最大的这个灯珠按钮就是它的开关键,单机进入红色状态时就是待机,这个红色会常亮,它本身没有彻底关机的模式,想要把这个灯灭了得拔电源,怪不得之前有人留言和我说“光污染”,原来指的不是灯太亮、而是关不掉......但从等污染的角度来说,Alto的光污染我个人觉得不算严重,尤其是从正前方看的时候,它的灯光并不算强烈。
Alto 的核心技术是 Chord家族已经非常成熟的Ultima放大电路,由以往的横向 MOSFET架构,改为纵向 MOSFET 架构,这里的MOSFET指的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纵向结构的MOSFET可以实现更高的电流和功率,但纵向元件也带来了更高的设计难度,应用在Alto上的这套方案实现了更大的电流输出,尤其是在大动态、以及精细的瞬态表现上,Alto的表现非常强势,而且在高频部分展现了强大的能量释放与控制力,这一点和自家的Anni相比,在同样驱动低敏类的平板耳机时,会感觉Anni的高频会有一些发紧、大声压下显得稍冲,但Alto则有着极为从容的表现,它的推力会给人感觉富有余力、让你很有信心在听的正爽的时候继续往上加点音量。而且鉴于它本身是大功率型设备、而且售价不菲,所以本文用到的耳机都非等闲之辈,要的就是对它好好做一番“拷打”。
拷打环节,出于对声音的参考性,我在解码部分使用了比较中性、素质极高的Hibiki SDS新固件版本,老版本的SDS是一个无情的素质怪、有着炸裂无比的信息量和极为清晰的结像,对普通玩家的上手难度也很高,但折腾好了声音完全不输价格数倍的进口解码,尤其是非常适合古典、电影OST等纯器乐类的演绎,新固件是soso折腾了一年才弄出来的全新算法,在素质仍有小幅度提升的基础上带来了更好的饱满度、以及更宽松的底子,尤其是在电源环境和数字信号质量没那么高的情况下高频部分的火气会降一些(其实有点像是加了官方时钟和界面的感觉),是一个比老版更优秀的参考级解码,正好和Chord家的调性也是相当匹配的。
Susvara一直是Hiend头戴里绕不开的一个产品,也是让很多烧友充满了折腾欲望的耳机,如果推不好的话是感受不到它的醇厚度与临场感的,而和新版的Susvara Unveiled那种如静电耳机般极致透明、极致华丽的高频相比,Susvara那最后一点点隔层纱的感觉、毛茸茸的颗粒感,是很多古典爱好者心目中临场感的体现,但大部分耳放都比较容易把Susvara推的偏薄、高频的器乐没有支撑感,它既需要前端的推力、也需要声音的厚度支撑,所以我搭配了一个风格饱满型的Vortex IRIS HIFIMAN特调版升级线,它可以补足小功率设备驱动Susuvara时羸弱的中高频厚密度。在Alto的驱动下,Susvara的声音给我最直观的特性就是中低频极为清晰的轮廓感,这种轮廓感本身也算是瞬态、结像能力的表现,Hiend级的耳机不仅要有低频的中心聚焦感、纹理细节,低频鼓声的轮廓也应该是清晰的,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HD800,而Susvara在我手头用钰龙PA1、包括他们自家高登GA10驱动时的低频都缺乏这个特性,很难在聚焦、宽松、轮廓感三个维度上都表达充分,一般是要么聚焦、清晰但不宽松,或者要么宽松自然但凝聚力差点意思,边缘也相对模糊,但Alto能把Susvara的低频推出这三个同时具备的特性是小型设备里非常罕见的存在,并且还能充分释放出动态爆发力。
不过从搭配性来说,这套组合下我并不觉得Alto是一个和Susvara互补的产品,作为“新派英国声”的代表,Chord诞生于专业录音领域的出身就注定了它和Linn这样的老派英国声注定不是一路人,它没有丰满的结像、流畅温婉的高频、以及那这种气息吞吐绵密的人声质感,而是把Susvara推成了一个非常冷静但附有爆发力的现代型机器,其实从驱动力来说已经是我心目中接近“推开”的状态,但总觉得是少了那么点人情味儿、或者说与我个人理解中它应有的样貌是不符的,如果按照搭配的思路去互补,我可能会倾向于给它搭配一个法国Total/YBA的解码、或者Linn CD12这种老派英国声的CD机。
其实驱动力如果满足Susvara,那Abyss的头戴一般也不在话下了,只是考虑到风格层面的问题,1266肯定是不合适的,1266我个人认为也是需要一个甚至带点粗犷和豪放的耳放来驱动,而不是Chord家这种偏精致的底子,那Dianna TC则是合适的了——这个头戴本身是优势就是清甜型的女声、细腻丝滑的弦乐,在Alto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而且同样能够像Susvara那边把低频推的相当豪迈、有气魄,并且把它富有光泽感的精致高频赋予了Dianna TC更极致的极高频华丽感,听室内乐简直是一绝、并且是水晶般透亮的风格,并不会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这里也顺带脑补一下,作为更好推的两个下级型号,Alto推Dianna DZ或者MR应该也是很棒的选择、驱动力也会更富余。
驱动金平面新出的这款GL1000Pro对Alto来说就更不是什么难事儿了,虽然只有90dB的灵敏度,但这套组合是更考验音色与控制力的、而非对驱动力上限的需求,在解码、耳放、耳机本身都是偏中性的基础上,这套声音比我想像的还是要更活泼一点,不会过分严肃,低频依然是不小的亮点,就是说Alto推出来的耳机,在流行乐的演绎里低频的“存在感”都是比较明显的,但你不能说它低频偏多,因为它的低频是即便在非大动态的时候也能够呈现出很好的蓬松感、非常直观的弹性,这一点对于只听室内录制的流行口水歌的用户来说其实是个利好的特性,因为往往这类歌曲用越还原的系统去推、低频就会越硬,所以虽然是定位专业线的产品,Alto在两端延展方面的乐感还是非常有保障的,只是人声并非它出彩的点,干净秀丽之余并不会给耳机带来什么染色。
作为一台4欧下50W输出功率的功放而言,如果我告诉你它能推好我手里这台贵涵 LS3/5的45周年限量版的15欧阻抗的箱子,那肯定是我在胡扯,其实这里并不是能不能推好的问题,本身这两个设备也并不搭,3/5的底子相对中性严肃,虽然高频鲜活度蛮好,但反而比较适合控制力不那么好的HUFI机或者胆机来推,但换言之,Alto驱动我之前服役三年的乐聆Ryhme3则非常合适,这个箱子本身底子就非常厚、用常见的晶体管耳放去推比较容易推出有素质却死板的声音,但Alto的中高频赋予了它更好的鲜活度、以及清晰的线条感,这个驱动特性其实和我之前钰龙PA1+矩声P2的组合是非常接近的,虽然驱动上限不如两台大型分体式前后级那么高,但对于桌面设备而言,Alto的功放水平我认为已经能够满足许多小型喇叭的近场聆听需求,而且还不是说凑合听听那种,是能够兼顾细腻感和爆发力的存在。
最后,该总结下Alto适合哪些人了。那首先应该解答的是,我需要劝退哪些人?首先就是那些对分体式系统有着充足的探索欲望、同时也有足够的空间来摆放大型设备的人,就我而言,我平时常用的歌诗德X30解码+钰龙PA1耳放/前级+矩声P2后级,算上各种万隆的电源线信号线,这里也不过将将比Alto贵出了一点,虽然从耳放层面上,Alto的驱动力高于我的PA1,但对无源音箱用户来说,Alto这种小型体积的东西显然并不是最优选,但如果说你是双修用户的话,Alto无疑也是一个准Hiend级的超强推力耳放、并且能够驱动一些3-5寸的低阻喇叭。而如果你追求在紧凑的桌面空间里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的耳机推力输出,那它100欧阻抗下超过2W的输出功率,可能在行业里是无出其右的一台小型设备、几乎可以驱动市面上所有的低敏类耳机、同时还能够享受到Chord家极具代表性的新派英国声调音,同时也可以为你的无源系统作为一台合并功放、或者高品质前级来使用,我甚至觉得它在桌面上时颇像一个从容优雅的西装暴徒,至少就我手里持有的耳机而言,还没有让它面露难色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