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操作消防控制柜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核心环节,既能避免人为误操作导致的部件损坏,也能确保设备在长期运行中保持稳定性能。以下是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的准备与环境确认
资质与培训要求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如消防设施操作员持证上岗),熟悉控制柜的功能、按钮标识、指示灯含义及应急操作流程,禁止非专业人员擅自操作。
操作前确认自身状态:禁止酒后、疲劳或情绪不稳定时操作,避免因失误导致设备故障。
环境与设备状态检查
检查控制柜周边环境:无堆放杂物、无液体渗漏、通风良好,柜门关闭严密(防止粉尘进入)。
观察外观状态:柜体无变形、柜门合页无松动,控制面板无破损,指示灯显示正常(主电源灯亮、备用电源灯灭或正常待机)。
二、日常操作规范(非应急场景)
1. 电源切换操作
主备电源切换:
仅在主电源故障或定期检测时切换,切换前确认备用电源(蓄电池 / 发电机)状态正常(电压、容量达标)。
按说明书步骤操作:先断开主电源开关,等待 3-5 秒(避免瞬时电流冲击),再闭合备用电源开关,观察备用电源指示灯是否亮起,切换过程中记录切换时间和设备反应。
切换后 30 分钟内监测控制柜运行状态,确保无报警或异常停机,恢复主电源时反向操作,同样避免急促切换。
2. 参数设置与调整
禁止随意更改预设参数(如报警阈值、联动逻辑、设备启动延时等),确需调整时(如系统改造),需由厂家技术人员或专业维保人员操作,调整后记录参数变更内容并备份程序。
操作时使用专用钥匙或密码登录控制系统(避免暴力破解),设置完成后退出操作界面,防止误触修改。
3. 设备启停与测试
常规测试:按规定周期(如每月)测试消防泵、排烟风机等联动设备时,通过控制柜手动启停按钮操作,启停前确认设备端无维修作业,启动后观察电流、电压是否在额定范围,运行声音是否正常,发现异常立即停机排查。
禁止频繁启停设备(如 1 分钟内多次操作),避免电机启动电流过大损坏控制柜内接触器、继电器。
三、应急场景操作规范(火灾 / 故障时)
火灾报警响应
接到报警信号后,先通过控制柜显示屏确认报警点位、类型(火警 / 故障),避免盲目启动设备。
确认火情属实后,按预设联动逻辑启动设备(如自动模式下系统自动联动,手动模式下逐一启动排烟、灭火设备),启动过程中密切关注控制柜负载变化,防止过载跳闸。
火灾扑灭后,按 “先停非必要设备(如排烟风机)、后停核心设备(如消防泵)” 的顺序关停,避免突然断电导致水锤等次生损伤。
故障处理操作
控制柜出现报警(如 “主电故障”“通讯故障”)时,先记录故障代码和现象,禁止直接复位或短接故障点。
简单故障(如接线松动)可断电后排查,复杂故障(如主板报错)立即联系专业人员,等待期间做好现场保护,避免无关人员触碰设备。
四、禁止性操作(核心禁忌)
禁止在控制柜上放置水杯、工具等物品,避免液体泼洒或重物压损面板。
禁止用湿手、金属工具触碰接线端子或裸露线路,操作时佩戴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工具。
禁止将控制柜用于非消防用途(如临时连接其他用电设备),避免过载烧毁线路。
禁止暴力操作按钮、开关(如用力拍打、强行扭动),防止机械部件损坏。
禁止在设备运行时插拔模块、线路板或传感器,需断电后操作,防止静电击穿芯片。
五、操作后的管理与记录
每次操作后关闭控制柜柜门,锁好防护锁,检查是否有工具遗留在柜内。
填写《消防控制柜操作记录表》,记录操作时间、内容(如启停设备、切换电源)、设备反应及异常情况,便于追溯操作历史。
定期(如每季度)组织操作人员复训,强化规范意识,更新应急操作流程(如设备升级后的新功能操作)。
通过严格遵守以上规范,可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消防控制柜的损伤,确保其在设计寿命内(通常 8-12 年)稳定运行,同时为应急场景下的可靠启动提供保障。核心原则是:“不随意操作、不盲目处理、按流程执行、留操作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