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孟梅 欧阳宏宇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具身智能阵容空前。上海智元和傅利叶、杭州宇树科技、深圳乐聚、北京人形机器人中心等十余家公司带来超百台人形机器人亮相,可完成爆米花制作、调制饮料等任务。
具身智能赛道是否已在爆发前夜?还有哪些痛点需要解决?行业中存在的泡沫又该如何应对?7月29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现阶段,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增强了成本控制的可行性,并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短期内行业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泡沫现象,但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具身智能的优势体现在与传统多模式人工智能在功能和应用上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以AIGC为代表的传统人工智能更专注于生成文本内容,而具身智能则在辅助搜集数据、深度参与方面展现出优势。
在王鹏看来,相较于传统机械臂和机器人,具身智能在自身的拓展性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特性,多种机器人可以适用于洪水、地震、火灾等多种特殊情况救援。“例如,一些机器人具有强大的移动能力,可以在真实环境执行任务,甚至是在山地、雪地、救援废墟等救援人员难以前往的极端环境下进行作业。”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元、宇树、星动纪元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厂商已对外展示了诸多场景应用成果。不过,当前具身智能领域仍存在难点。
“部分场景应用技术难度较高。例如,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进行铺桌布、食品封装保鲜盒等看似简单的日常操作时,它仅能进行反反复复的开合卡扣的动作。”王鹏举例道,在今年北京亦庄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多台参赛设备出现缺失方向感、不走直线、直奔护栏甚至摔倒等意外情况,这些情况都暴露出了具身智能应用领域面临的技术难题。
在应用技术成本方面,由于技术相对不成熟,相关零部件的国产化水平发展仍需一段时间。王鹏指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部分高灵敏度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仍需要一些时间,以更好地推动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谈及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融合的痛点,王鹏认为,具身智能已在居家养老、旅游等日常生活场景方面有相关的产品落地,但如何在实现盈利的同时使得更多需要帮助的个体用上具身智能技术的产品,这些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任何一个新观念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都是要通过时间传播,经历一系列的复杂过程,才能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和大多数技术创新扩散的规律一样,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也会面临波峰波谷。
王鹏认为,就像是互联网、手机、电动汽车等行业在初期泡沫现象都存在一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具身智能的适度泡沫可以接受,而关键在于促进产业进步和技术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