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科技)
针对贵州夏季极端天气,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贵州数据与应用中心(简称“高分贵州中心”)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评估中的作用,做好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卫星影像支撑,用科技助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效开展。
高分贵州中心业务平台,工程师正在观测卫星影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摄
“因强降水导致洪涝灾害发生时,当地为阴雨天气,云层会散射和吸收太阳光,导致光学卫星难以直接穿透云层获取地面信息。”在气象业务平台,数块不同的屏幕显示着气象、雷达、遥感等不同的数据信息,高级工程师李雪正与同事比对卫星拍摄的光学影像与雷达影像,认真分析评估灾害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李雪解释,雷达卫星的波长较长,受云层的散射较小衰减较少,能穿透云雨到达地面。卫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雷达波,就获取了地表信息。“雷达卫星能够有效弥补光学卫星在阴雨天气时开展灾害监测的不足。”
获取到雷达卫星的数据后,还需要经过多视、滤波、地理编码等一系列处理才能获取到有效信息。但由于雷达波束成像不像光学卫星那么直观,辨别下垫面受灾与否,也并非易事。
据悉,今年汛期以来,贵州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特别是6月18日至28日,贵州出现极端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多地出现严重山洪、洪涝及地质灾害。
高分贵州中心认真落实暴雨灾害应急响应要求,密切关注强降水天气落区,针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提前收集处理前期最新卫星遥感影像,确保为灾区提供灾前灾后的卫星监测资料。
针对都柳江出现的特大洪水,高分贵州中心还及时向相关部门申请卫星应急观测,以便获得更多更及时的卫星数据支撑。6月24日至30日高分贵州中心共计获得HJ2F、GF3B、GF3、Iceye、HiSea等,空间分辨率从0.5米至10米不等的雷达卫星影像14景,有效支撑了相关区域的灾情监测。
“通过对比降雨前后的影像,发现受灾区域河流水面显著扩大,沿线多处低洼区域被洪水淹没,此次洪涝灾害影响还是很大”高分贵州中心副主任周皞介绍。
针对6月24日G76厦蓉高速黔南州三都自治县境内猴子河特大桥因持续强降雨诱发山体滑坡导致引桥发生垮塌事件,高分贵州中心第一时间调取桥梁前期卫星影像,查看发生山体滑坡处的房屋、地形等情况,并提供给当地州、县气象局,支撑做好应急气象服务保障。
此外,基于多源卫星数据,高分贵州中心还开展了大量农业遥感监测,积极助力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贵州分公司等的保险承保理赔工作。
周皞表示,随着近期晴空时段增多,可用的卫星资料将逐步增多,高分贵州中心也将继续加强出现灾害区域的监测评估,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