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友好图书馆、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携手打造的“菌繁叶茂”科创兴农研学团,日前走进天津蓟州香菇科技小院,开展了一场聚焦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暑期研学实践。此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青春智慧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
天津蓟州香菇科技小院是依托天津建良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其他合作单位的技术力量和资源倾力打造的产业枢纽,早已成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升级的强力引擎。在科技小院负责人的全程引导下,研学团深刻体会到科技小院对食用菌新质生产力的催化作用:它精准整合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动菌种持续优化、栽培技术升级与精深加工突破,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它深耕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践行绿色农业理念;更通过人才培养与市场策略创新,为产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科技赋能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鲜活典范。
座谈会上,“菌繁叶茂”科创兴农研学团一行详细介绍了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学科积淀、雄厚师资与前沿科研成果。还介绍了中新友好图书馆自身馆藏对研学团提供的智力支持及其他资源的支持。
双方围绕菌种选育、栽培瓶颈、精深加工、废弃物利用及市场拓展等产业关键环节展开务实探讨。科技小院负责人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校科研如何精准对接产业痛点、破解“卡脖子”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展现出依托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深耕地方产业需求的情怀与担当,双方就未来建立长期、深度合作,共同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产业实践”融合动能达成强烈共识。
活动中,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科技小院负责人、蓟州出头岭食用菌产销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戴建良正式受聘为“菌繁叶茂”科创兴农研学团技术导师。戴建良书根基层、引领产业发展的奋斗历程,本身便是一部生动的“三农”教材。他深情寄语学子:“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田野里生根发芽,俯下身、沉下心,以扎实学识服务社会,在科技兴农、产业报国的广阔天地施展抱负。”
此次研学实践是校地深化产教融合、引导青年投身国家战略的扎实行动。科技小院的成功模式,无疑为高校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镜鉴:它启示高校应更主动地将学科建设与产业前沿、地方需求紧密嵌合,探索建设特色“科技小院”式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它凸显了引入“双师型”产业导师、将“三农”真实课题融入教学科研的紧迫价值;它证明了只有让知识走出象牙塔,在乡村沃土中反复锤炼,才能培养出心怀家国、本领过硬的创新型人才。
“菌繁叶茂”的愿景,正依托科技与人才的浇灌,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原野上破土萌发、生机盎然。当高校的智慧之泉持续汇入产业的丰饶之海,科技小院所点燃的新质生产力星火,终将照亮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征程。(记者 仇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