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7 点,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 “城市大脑” 指挥中心里,大屏上实时跳动着辖区内 200 余个 5G 高清摄像头传回的画面。一处老旧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前,传感器通过 5G 网络将 “混投预警” 信息推送给网格员张磊的手机,他随即赶到现场引导居民 —— 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上海基层治理的日常。在 5G 技术的赋能下,这座超大城市正以更精细的 “绣花功夫”,织密基层治理的 “智慧网络”。
5G + 智慧社区,破解老城区治理难题
在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百年石库门建筑群与现代商圈交相辉映,却曾因人口密集、设施老化面临治理挑战。2024 年,街道试点 “5G + 智慧社区” 项目,在弄堂入口安装毫米波雷达,通过 5G 低时延特性实时监测人流密度,避免早晚高峰拥堵;给独居老人家中配备的智能水表、气表,一旦超过 24 小时无数据波动,就会通过 5G 网络自动触发社区 “关爱预警”。去年冬天,静安寺社区的网格员正是通过这样的预警,及时发现了一位突发疾病的独居老人,为救援争取了关键时间。
5G + 网格联动,让 “小事不出社区”
“以前处理居民投诉,光核实情况就要跑几趟,现在靠 5G‘一键联动’,半小时就能解决。” 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的社区工作者李娜深有感触。街道将辖区划分为 32 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5G 移动终端,居民反映的 “楼道灯坏了”“充电桩不够用” 等问题,网格员可现场拍摄视频上传至区级治理平台,平台通过 5G 网络自动流转给物业、电力等责任单位,处理进度实时可见。去年,该街道通过 5G 网格联动机制,解决居民诉求的平均时长从 48 小时缩短至 6 小时,办结率提升至 98%。
在上海,5G 不仅是高速通信的工具,更成为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 “神经中枢”。从黄浦区的 “5G + 无人机巡查” 解决老房违建难题,到闵行区的 “5G+AI 垃圾分类督导” 提升居民参与度,技术的渗透让治理从 “被动响应”” 转向 “主动感知”,让千万市民感受到 “家门口的智慧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