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人形机器人的存在感显著提升。
一个直观的变化是,与往届相比,今年的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固定在展台上的静态展品,而是真正动起来的“产品”,纷纷展现出更全面的能力——既能进行表演,也能尝试干活。无论是格斗、打鼓、跳舞、打麻将等娱乐展示,还是搬运、分拣等更具实用性的技能,现场均有人形机器人演示。
“能文能武”
在本届大会现场,行业“当红炸子鸡”宇树科技携带格斗比赛同款人形机器人G1,以及四足机器人B2和Go2亮相。
当G1表演起格斗时,宇树科技展台瞬间变成人气最旺的展台,G1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墙围住。身高1.32米、体重35公斤的G1格斗机器人凭借29个灵活关节和智能平衡算法,在展台表演了拳击连招、回旋踢。当其意外摔倒时,动态平衡系统仅用数秒便让它完成自主起身。
智元机器人则打造了300平方米的主题展台,围绕工业物流、商业服务、家居场景、科研教育、文娱表演五大商业场景,全景呈现旗下全明星机器人阵容——灵犀X2、精灵G1、远征A2、远征A2-W。在智元机器人的展台,观众可以观赏机器人群舞表演,参与机器人盲盒手办游戏,与机器人一起下棋对垒。
魔法原子携旗下新品双足人形机器人MagicBot Z1与轮式四足机器人MagicDog W迎来线下首秀,还首次在线下展示了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MagicBot Gen1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案例。在展台上,机器人“小麦”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搬运+点胶”等柔性环境下的作业任务。
矩阵超智MATRIX-1则在本届大会上做了全球首秀,在现场展现了拟人自然步态行走(复杂地形自适应性与抗干扰能力)、多任务上肢协同操作(抓取/传递/精准操控)、沉浸式人机交互体验(动态响应人类指令)等技能。
产业脉动
透过这些展品,本届大会也折射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几个关键趋势:
一是成本大幅降低。得益于具身智能技术的赋能和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现在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但成本反而大幅下降。
二是“大脑小脑”控制系统的突破。虽然这两年机器人硬件形态已经很丰富,但智能控制一直是行业短板。要推进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铺开,关键在于本体与“小脑”(运动控制系统)的协同稳定性,这是一个需要软硬件全栈优化的系统工程。
三是训练场建设成为共识。与主要依赖文本数据的传统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同,具身智能所需的数据集具有显著的多模态特征——不仅需要基础文本信息,还必须整合动作指令、环境光线变化等物理世界参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加紧建设专用训练场。
在展望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节点时,在现阶段,通过优化数据采集精度,机器人可胜任无人零售、银行导览等厘米级精度要求的服务工作。3年至5年后,随着高精度传感器部署和数据积累,预计机器人将实现毫米级作业精度,拓展至工业制造等专业领域。5年至10年重点突破运动控制与情感交互技术后,最终将实现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场景的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