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
于今天(7月30日)4时30分前后
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登陆
并于今天16时40分前后
在上海奉贤区沿海
再次登陆
一个台风
两次甚至多次登陆
不仅会延长风雨“徘徊”的时间
还让防灾减灾难度陡增
它们为何能如此“任性”?
↓↓↓
首先,我国海岸线曲折,如果台风路径与海岸线有多个交点,便会发生多次登陆的情况。如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生成后,走向以偏西行为主,偏北的角度较小,先后穿过菲律宾吕宋岛、海南文昌、越南广宁等地。
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路径图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台风网
其次,台风是一个巨大的热带气旋系统,它的“燃料”主要来自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只要进入海面,就有机会再次汲取能量、重新加强。因此,如果台风初次登陆地地势低平、宽广,路径刚好能“穿越陆地再入海”,便有可能形成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登陆。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路径图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台风网
台风路径受多种气象系统的共同影响,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副热带高压。当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且强度较强时,台风往往会向西偏南方向移动,从而接连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而当副热带高压断裂或向东退缩时,台风则可能转向北上,甚至发生偏转或回旋,进而导致在不同区域多次登陆。如2019年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登陆后,因副热带高压减弱、断裂,其路径纵穿浙江、江苏并移入黄海后又在山东青岛再次登陆。
季风槽则是台风路径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它如同“引导者”一般,为台风提供水汽支持和对流条件。季风槽是热带季风区一种典型的天气系统,表现为低压轴带,常出现在华南和南海地区,其提供大量水汽和对流抬升条件,有时与台风互相影响,甚至导致台风路径发生变化。如2009年台风“天鹅”在菲律宾吕宋岛登陆,在南海期间曾多次与活跃季风槽发生相互作用,造成路径“波动”,最终台风登陆雷州半岛后转向西南。
制图:刘蕊 曹锐怡
2023年第11号台风“海葵”路径图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台风网
冷空气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既是台风转向的“推手”,也是其强度的“调节器”。当台风和冷空气相遇,如果台风结构完整,它可能被“裹挟”转向,或进入海面再次发展,从而发生“二次登陆”。如2017年台风“天鸽”在广东珠海登陆后,北方弱冷空气与残留台风环流交汇,形成新的降水云团,台风残留环流转向西行,广西、云南等地部分区域再次感受“准登陆”性质的风雨过程。
此外,地理位置也对台风多次登陆起到一定影响。如雷州半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常常扮演“中转站”角色。台风先登陆岛屿,再进入近海,最后再度登陆。每次接触陆地都被记录为一次“登陆”。
综合参考: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