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厂老板、商贸企业、信息化经理的日常对话中,有一个问题常常出现:
“我们是不是已经用了ERP?我看我们进销存系统都用了好几年了。”
“ERP其实就是进销存吧,不就是采购、销售、库存这些事嘛。”
也有厂商宣传说:“我们的系统=ERP+进销存+财务+生产”。听起来很全,但仔细一看,功能其实还是停留在“出入库管理”阶段。
今天这篇文章就专门拆解一下这个问题:进销存和ERP,到底是什么关系?能不能划等号?又适合谁用?
注: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简道云ERP系统,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很多人把“进销存”当成ERP系统的别称,这是不准确的。
从系统结构上讲,进销存可以理解为ERP里负责“物料流动”的模块:
- 采购入库(Purchase → Inventory)
- 销售出库(Sales → Delivery)
- 库存变动(Stock → Adjustment)
但ERP远不止于此,它还包含:
- 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利润分析、发票结算)
- 生产制造(工单、BOM、工艺流程)
- 计划控制(MRP、交期、排产)
- 组织协同(多部门、多岗位流转)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
“进销存像是ERP里的‘一块模块’,你用的是它,但你可能还没真正上ERP。”进销存系统是最早普及、也最容易被接受的管理系统之一。
它主要围绕这三个核心环节:
- 进:采购、入库、供应商管理
- 销:销售订单、客户出库、发货对账
- 存:库存盘点、仓库调拨、库存预警
适合哪些企业?
- 商品流通型企业(批发、分销、电商)
- 生产流程较简单的小型制造业
- 起步阶段的商贸公司,需要先解决“账物分离”
它解决的问题也很直接:
- “今天还有多少库存?”
- “客户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
- “库存积压了哪些SKU?”
- “仓库和销售的台账怎么对不齐?”
一句话总结:进销存解决的是“商品流转账清楚”,而不是企业全局的资源调配。
很多人理解ERP是“进销存+财务+生产+人事”,听上去像是一个功能叠加的拼图,但其实不是这样。
ERP的关键不是模块多,而是:打通每个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闭环。
比如制造企业要做一个订单交付:
- 销售模块录入订单,系统自动生成物料需求
- 采购模块根据MRP生成请购单
- 仓库系统联动入库信息,触发质检
- 财务系统自动核算成本、生成应收应付
- 最后由BI看板呈现每张订单的利润、交期
整个链条里,信息在流动,数据能对账,管理层能看到全局,这才是ERP真正的价值。
你用的系统是否具备这些特征,是判断它是不是ERP的关键。
下面这几种场景很典型,说明你可能还没有上ERP,或者用的ERP其实就是“加强版进销存”。
1. 系统有“采购、销售、库存”模块,但没有财务模块
说明你还是以物流为主,没有打通财务流。
2. 库存里能看到入库记录,但无法看到每个订单的实际成本
这说明系统没有实现成本核算,ERP闭环缺一环。
3. 有生产管理模块,但只是登记了“用了哪些材料”,没有排产、计划、工艺流程
这种“手动制造登记”≠制造执行系统,更不是真正的生产管理。
来看看ERP应该具备的生产管理模块↓
4. 客户跟进、报价、订单信息在Excel里跑,系统只负责入库和发货
这说明CRM前端和ERP后端没打通,线索到回款之间断档严重。
五、中小企业常见的路径:从进销存走向ERP,不用一步到位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一上来就想全面上ERP,往往吃力不讨好。
常见的做法是这样的:
- 第一阶段:进销存打基础 把SKU、库存、订单、仓储基本跑顺 建立“数据能看”“库存准确”的基础能力
- 第二阶段:加财务模块 用系统同步销售额、收付款、应收应付 解决“账实不符”“对账难”的问题
- 第三阶段:引入简单的计划+生产流程管理 有工单、有BOM、有排产初步功能 把人工流程搬进系统,做协同作业
- 第四阶段:建立完整ERP闭环 所有业务模块联通,数据实时同步 搭建分析看板、预警机制、辅助决策系统
这不是“按功能买软件”,而是按企业发展阶段分步骤上线。
- 进销存其实只是ERP里的一个模块。它解决的是“商品流转”——买了多少、卖了多少、库存还有多少。
- 而ERP是更大的系统。它要协调的不只是进出库,而是整个企业的资源——财务、采购、生产、销售,全链条联动。
所以,功能再多,如果各模块之间不打通,也不能算是真正的ERP。
ERP的本质,是围绕流程设计,让数据能闭环流转。
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没必要一上来就搞全套ERP。那样上线周期长,员工也难适应。
更合适的方式,是从进销存起步,先把进货、销售、库存跑顺,再逐步扩展到财务、生产、人事协同。
数字化不是换个系统就能立竿见影,它更像是打地基。哪怕只做一件事,也要把它跑顺、跑透。一套系统好不好,不看它功能多少,而看它能不能真正落地。你用得顺,它才是真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