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从数据看Agent落地节奏及商业化变现路径-生态、场景、模型能力决定Agent落地节奏
报告共计:38页
该文档围绕AI Agent的落地节奏及商业化变现路径展开分析,核心观点如下:
AI Agent正从“会说话”向“能干活”转变,其大规模商用标志着AI从“行业认知培养”迈向“生产力引擎”,中美在商业化进展上处于领先地位。
生态方面,MCP、A2A等协议的推出加速了AI Agent生态完善。MCP作为AI与外部工具的标准化连接协议,类似通用接口,方便AI模型对接各类资源,国内百度、腾讯等大厂广泛接受;A2A则是Agent间协作的标准化协议,解决不同Agent通信问题,众多企业参与推动。生态成熟度从“搭建”走向“加速”,“协议破壁”与“效能刚需”共振,推动其从“零散工具拼图”升级为“协同网络引擎”。
场景落地按难易程度排序为:企业流程/办公自动化Agent、客服/导购Agent、教育辅助Agent、行业知识库Agent、医疗诊断Agent、多Agent协作,这一排序结合了技术成熟度、数据可得性等因素。Agent在B端落地的关键是提升任务执行结果的可控性等,不少平台采用双Agent策略并引入相关组件。
模型方面,AI应用公司与模型厂商协同发展,应用侧打通商业闭环,开发侧打造Agent工厂,多家AI应用公司积极接入MCP协议。
流量上,通用Agent访问量在相关协议推出后持续走高,Gemini流量近三月翻倍,Bing、豆包等访问量增长;垂类Agent结合行业特点稳定突破,新Agent产品不断涌现,生态日益丰富。
市场规模方面,全球AI Agent市场从2023年的35亿美金高速增长,预计2033年突破1400亿美金;中国数据量增长快于全球,为其发展提供支撑,且中国市场以B端应用为主,C端增长空间大。
商业化变现路径多元,按价值创造分成、开发平台等模式更适合企业端;场景订阅模式在B、C端均有落地,企业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模式。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