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展厅里,出门问问的AI录音笔TicNote一度是焦点。创始人李志飞亲自站台,强调这款产品“搭载自研Shadow AI,能像人类助理一样主动提炼会议重点”,试图为这家顶着“AIGC概念第一股”光环的公司注入新活力。
但现实是,TicNote的市场反馈与预期相去甚远,而公司的亏损困境仍在延续。
产品定价争议
出门问问的争议从定价开始。
TicNote这款产品基础版售价999元、甄选版售价1499元,不仅高于同类竞品Plaud Note(约1140元),产品优势更难与科大讯飞、小米等巨头抗衡。科大讯飞靠98%的转写准确率的技术壁垒,小米凭借能够接入米家智能场景生态优势占据市场。
此外,TicNote主打的“会议自动总结”“多语言转写”功能,与科大讯飞录音笔高度重合;而其力推的订阅制服务(如Shadow AI积分,199元/年)更是遇冷,多数用户认为“免费工具就能满足需求,没必要额外付费”。
近4年最差水平
出门问问还面临着持续恶化的财务状况。
2024年财报显示,出门问问全年收入3.9亿元,同比仅增长6%(扣除汽车附属公司知识产权收入后);净利润亏损7.2亿元,虽较2023年的8亿元亏损收窄10%,但连续四年累计亏损已达24.7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7.21亿元,每股基本亏损0.59元,创下近四年最差纪录。
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同比减少23%,核心大模型“序列猴子”甚至停止迭代,转而依赖开源模型微调,技术壁垒持续削弱。员工直言,公司更倾向于“做保守项目”,创新动力大不如前。
与此同时,算力租赁费用飙升,直接导致2024年毛利率下降10.6个百分点。AIGC业务虽为收入主力,但“高算力成本与低订阅转化率”的模式,让盈利变得遥遥无期。
市值缩水80%
资本市场的态度早已说明问题。2025年7月,出门问问股价较历史高点缩水超80%,市值不足10亿港元,仅为上市发行价的15%。
要知道,这家公司曾是资本宠儿,红杉资本、谷歌、歌尔股份等都曾押注,但在2024年全球AI行业融资额同比下降40%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对“长期亏损”的容忍度已降至冰点,再融资难度陡增。
作为一家以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为核心的公司,出门问问的业务覆盖AIGC解决方案、AI企业服务、智能设备等,但目前看来,既没有像科大讯飞那样在垂直场景建立技术壁垒,也没能复制小米的生态化优势。TicNote的失利,只是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未来,若不能在AIGC订阅服务中找到差异化卖点,或在硬件端突破ODM模式的桎梏,“AIGC概念第一股”恐怕还要挣扎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