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项电脑技术的不断升级,PCIe 5.0的固态硬盘都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然而对于不少用户来说在如何选好一款适合自己的固态硬盘确也是一个小难题,今天笔者将从固态硬盘的接口、容量、颗粒、性能的四大方面详细解析固态硬盘的基础知识及对应的选购技巧,全文大约XX字,阅读需要XX分钟,希望这篇扫盲贴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接口:确认主板支持的固态硬盘类型
如果你是新配电脑,那么建议直接一步到位,用PCIe4.0协议的NVMe M.2固态硬盘,当然选择主板和CPU的时候就一定要选择支持4.0协议的。如果你是给原来的旧电脑升级性能换SSD,那就一定要在选购固态硬盘前,首先要确认自己要加装固态硬盘的主板支持什么接口的固态硬盘,一般来说以往的主板和CPU用PCIe3.0协议的固态硬盘多,也有一些老式的电脑不支持M2的接口,那么就只能用SATA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的几种外观形态
新装电脑建议直接用M.2接口的固态硬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M.2 NVMe协议的SSD的速度与性能都比SATA接口高2倍以上;
2、M.2可直接插主板上,SATA接口需要用硬盘链接线才能连接到主板上,M.2更节省机箱空间;
3、价格方面,市面上同容量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与M.2 NVMe相差不大,但M.2接口的速度却能快很多。
M.2插槽
如果你的主板没有如下所示的M.2插槽,那么你升级电脑就只能是选择SATA的固态硬盘了,或者舍弃旧的,全部来套新的,当然如果预算够的话。
M.2插槽
SATA固态硬盘
SATA固态硬盘大小都以2.5寸为主,大约有半个手掌那么大,老旧款的台式电脑基本上都能用上这种接口的固态硬盘,因为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使用的是和机械硬盘一样的接口,能够很好的兼容。
SATA固态硬盘
M.2 SATA(又名NGFF SATA)固态硬盘
NGFF:全称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是一种计算机内部扩展卡及相关连接器规范。目的是取代mini PCI-E和mSATA,主要为固态硬盘等准备。现在的名字叫M.2,没错,NGFF就是M.2。
这种类型的固态硬盘市面上出现的不多,它采用 M.2 接口但基于 SATA 协议,外光是和NVMe固态硬盘几乎差不多,M.2 接口相比传统的 SATA 接口,具有更小的尺寸和更紧凑的设计。它采用类似内存条的形态,直接插在主板的 M.2 插槽上,无需像 SATA 硬盘那样使用数据线和电源线进行连接。M.2 固态硬盘有多种尺寸规格: 2242、2260 和 2280 等,22 表示宽度为 22 毫米,42、60、80 则分别表示长度为 42 毫米、60 毫米和 80 毫米,其中2280 是最为常见的。
NVMe M.2固态硬盘
NVMe M.2固态硬盘是目前最主流的固态硬盘在之一,外观上和M.2 SATA很像,只有如下图所示的细微区别。
而NVMe M.2的固态硬盘又分PCIe 3.0、PCle 4.0、PCIe 5.0主流接口协议类型,这几种接口在外观上区别不大,速度上的差距却很大。
1、PCle 3.0最早发布在2010年左右,单通道带宽4GB/s,PCIe 3.0×4通道的NVMe SSD理论最大读写速度可达3500-4000MB/s;
2、PCIe 4.02017年上市至今,是市场上主流SSD使用的接口协议类型,单通道带宽5GB/s,PCIe 4.0×4通道的 NVMe SSD 理论最大读写速度可达7000-8000MB/s,对比PCIe 3.0 SSD近乎翻倍,并且PCIe 4.0与PCIe 3.0的固态硬盘之间的价格差也在逐步的减小,因此在价格上不是特别敏感用户,或者从性价比的角度,笔者都会建议大家直接选择PCIe 4.0的固态硬盘。
3、PCle5.0是近两年新技术,单通道带宽16GB/s,PCIe 5.0×4通道的NVMe SSD理论最大读写速度可达8000-12000MB/s,速度显著提升,不过技术还不够成熟并且价格昂贵,同时能与之配套的主板和CPU还较少,也因此PCle5.0的性能也备受限制,所以在目前阶段不推荐大家用PCle5.0的固态硬盘。当然你如果有足够的预算,或者你有有3A游戏需求,可以直接上一整套支持PCle5.0的主板、CPU和SSD,一步到位,提升还是比较显著的,尤其在游戏过图速度等对硬盘读写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下。
综上,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主板是M.2还是传统SATA接口,可以先查下主板品牌和型号,然后访问主板官网就能查到。实在找不到型号就自己打开机箱,看下主板上有没有M.2插槽,插槽大约两根手指大小,一般在CPU散热与显卡之间(如下图红框位置)。没有M.2插槽的主板就只能支持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
主板上M.2固态硬盘插槽位置
二、容量:和预算有关,预算范围内建议越大越好
市面上主流的固态硬盘容量有128GB、256GB、512GB、1T、2T、4T、8T几种,一般来说同一品牌的固态硬盘容量越大,价格越高,但为了提升性能也避免后期频繁更换固态硬盘,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笔者建议买最大容量的,不过结合大部分的使用需求,1T和2T是最主流的两个容量。
当然这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使用需求,如果你是购买来打游戏或者用作大型视频剪辑的,而且游戏本身就比较占空间,那就要选择更大的容量,例如4T甚至是8T,而如果你只是日常办公或者存储一些照片资料之类的那1T、2T则完全够用,就不需要浪费预算啦。
三、质量:颗粒(NAND闪存)和主控
1、看颗粒(NAND闪存)
颗粒(NAND闪存)代表着各品牌产品用料的诚意度,固态硬盘的数据就是按照某种排列顺序存储在颗粒(NAND闪存),是存储中最重要的介质,从固态硬盘整体成本上来说,颗粒的成本几乎占据整个固态硬盘的80%,同时颗粒(NAND闪存)的品质及类别不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固态硬盘的性能也决定了其使用寿命。
目前主流的颗粒有如图所示的以下四种:SLC、MLC、TLC、QLC,其品质排列顺序是:SLC>MLC>TLC>QLC。
SLC:拥有最快的读写速度、最高的耐用性、并且存储密度低,功耗低,但其造价也是最高,一般不在民用中使用,主要用于企业级服务器缓存、军事 / 工业级设备(需高可靠性);
MLC:相较于SLC在读写速度、耐用性、存储密度和功能上都第一个等级,并且价格也高,也不常用于民用中,主要用于企业级服务器缓存和专业工作站存储;
TLC:虽然在读写速度、耐心性、存储密度和功耗方面不如MLC和SLC,但却是最适合用于民用的颗粒,性价比高,适合日常办公、游戏加载、系统盘等需求;
QLC:不推荐选择这类型颗粒的固态硬盘,整体性价比不够,并且使用寿命有限。
四种颗粒(NAND闪存)存储容量对比
2、看主控
主控,可以理解为固态硬盘的CPS和大脑,负责协调 SSD 内部所有组件的工作,包括:
数据读写控制,管理数据在闪存颗粒(如 SLC/MLC/TLC/QLC)中的存储与读取流程;错误校验与修复,通过 ECC(错误校验码)等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垃圾回收(GC)与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延长 SSD 使用寿命,避免部分闪存颗粒过度损耗;固件管理:运行底层程序,优化性能、兼容不同接口(如 PCIe、SATA)和协议(如 NVMe)。
主控全方位的影响了固态硬盘各方面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较好的主控主要有三星、美光(Micron)、东芝、慧荣(SMI)、群联、英韧。
选择主控方面,品牌和是关键,兼容性更好,但也要注意看接口与协议,PCIe 4.0/NVMe 1.4 主控优先于 PCIe 3.0,适合高性能场景;附加功能方面,支持 LDPC、端到端数据保护(E2E Protection)的主控更适合长期存储重要数据。
美光(Micron)主控
四、性能:4K IOPS(4K随机读写)速度和缓存
为什么关注4K IOPS(4K随机读写)?
IOPS指的是每秒输入输出操作次数,日常使用中,大量操作涉及小文件处理(如打开文档、安装软件、运行程序),4K 随机读写性能直接影响系统响应速度、程序启动时间等用户体验。服务器、数据库等场景中,频繁的随机 I/O(输入 / 输出)操作对存储性能要求更高,4K随机读写能力是衡量存储设备“随机访问效率”的关键指标。4K 随机读写性能是衡量存储设备响应速度的核心指标,尤其影响日常使用中的流畅度。区别于顺序读写速度,存储设备按数据在介质上的物理顺序连续读取数据的过程(例如读取一个完整的大文件、视频流传输等)。随机读写速度对日常使用的影响更大,更频繁。
固态硬盘的缓存
在固态硬盘中,缓存用于临时存储高频访问数据,减少对 NAND 闪存的直接读写,从而降低延迟、提升突发性能。根据缓存介质和实现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DRAM 独立缓存(传统高性能方案)
这种方案采用独立 DRAM 芯片(如 DDR3/DDR4),容量通常为 256MB-2GB,与固态硬盘主控直接连接,形成“主控-缓存-NAND”三层架构。具有缓存效率高,显著提升随机读写和顺序读写速度,且支持完整的TRIM、磨损均衡等主控算法。
2、SLC模拟缓存
这种方案是没有DRAM的妥协设计,通过将低密度闪存的部分空间模拟为SLC模式,利用SLC 的高速特性作为缓存。其优势在于无需额外 DRAM 芯片,成本低,且对顺序写入速度提升明显,但对随机读写优化有限。因为缓存容量动态变化,缓存耗尽后,写入速度回落至原生闪存水平。
相信大家在看完本科普帖之后能有更大的把握选择好一款更适合自己的固态硬盘了吧。大家还有哪些疑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