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海淀家长的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IOAI)即将于2025年8月2日至9日进京,“东道主”正是北京市十一学校。
作为全球首个专注于中学生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活动,IOAI首次落地中国。届时,来自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的80支代表队(共310名学生、80位领队)将齐聚北京海淀,共赴这场科技盛宴。
IOAI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简单概括的话,它是国际科学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详细一点说,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联合发起,汇集学术支持、技术指导和资源共享,获得全球顶尖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广泛认可与高度权重。
虽然是全球科学类奥林匹克中最年轻的一位成员,但IOAI的影响力却不可小觑。仅1年时间,其授权成员国和地区就已达到85个,并且还在继续扩大中。
这场全球重量级活动为何能落户北京海淀?十一学校凭啥能作为主办方?本届活动设计了哪些亮点?一起来看——
接棒全球活动主办权
十一学校两大核心优势引关注
2024年首届IOAI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上,时任中国队领队的十一学校数学、人工智能教师郑子杰接过会旗,把第二届IOAI的主办权争取到了北京。
组委会在授权信中表示:“我们坚信,贵校作为东道主,必将使2025年IOAI成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不仅汇聚最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更将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能接住这场全球活动的主办权,十一学校自然是有着十足的底气。作为北京最早开始实践人工智能教育的学校之一,十一学校有两大核心优势。
一个是特色鲜明、注重实践的通识课程。
十一学校自2011年全面实行走班选课,开设了包括程序设计与博弈、人工智能与APP开发、大数据与智能系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内的20余门技术课程。
2019年,北大博士郑子杰来到十一学校,带来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火种”——《中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十五讲》,该课程专注于人工智能的深入学习,关注点主要是近10年占据人工智能主流的机器学习底层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法原理,同时完成一些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实践。
如今这一课程已经成功实施了5年,并经历了17次内容更新迭代。2024年在线上平台无偿开放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0余个组织的超过2400名的师生员工在线学习,还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中学生和大学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人工智能课程团队中,面向对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学校还开设了自动驾驶等高端课程,将人工智能底层的数学素养融入到数学课程之中,增设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课程,对初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
学校还在组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开发AI for science课程,旨在引导中学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
另一个是教师与时俱进的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产业的转型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十一学校的老师们也在积极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探索与实践。2024年初,学校成立了探索性的AI星项目组,组员包括各学科对技术敏感、有想法的老师。
项目组定期交流AI工具在文档写作、学术研究、图文加工、音视频整理等方面的应用,并精选好的工具、案例,通过学校的学术平台分享给全体教师,构建了鼓励探索、典型引领、逐步跟进的推进模式。
在培训后,不同学科的教师尝试通过投喂已有语料让AI理解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结构,辅助进行教与学的设计、协助资源的整理和作业的研发。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也必然会推动对教师的作用、学校和教育价值本源的思考。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始终坚持教育面向未来,主动积极拥抱新时代,也要在探索实践中始终保持教育人的视角”,十一学校信息中心主任、AI星项目组负责人宋衍这样说道。
有丰富、前沿的课程可选择,又有老师的全方位指导,许多学生发现了自身的潜能和热爱。
达启睿同学借助AI听力分析、宽动态范围压缩、听损模拟等技术,制作了6首低频公益单曲,为中高频听力受损者带来更完整的音乐体验;孙工博同学在高二时期,通过在高端课程中的学习以及探索,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碑文修复......
首创中学生AI实机部署模式
十一校友创业公司担任“技术后援”
本届IOAI活动聚焦“AI挑战与人机共创”,设置团队挑战与个人挑战两大环节。其中,团队挑战以“未来工厂”为主题,首创中学生AI实机部署模式,由银河通用机器人(Galbot)提供独家技术支持,采用“仿真-实机一体化”的形式开展。
▲Galbot工业场景工作示意图
个人挑战采用“即时算力触发式调度”机制,分为“线上预热”与“现场实战”两部分,由深势科技玻尔科研空间站提供活动平台支持。
▲个人挑战平台:深势科技玻尔科研空间站界面
值得一提的是,两项挑战的“技术后援”都和十一渊源颇深。
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兼CTO王鹤在十一学校度过了6年的学习时光。得益于十一学校的竞赛氛围,王鹤在中学时期就通过自学、深入钻研大学物理学,培养了强大的自学能力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并通过竞赛保送进了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毕业后,王鹤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并发表了关于具身智能的一些顶级文章。
2025年9月,王鹤回国加入北京大学任教,在计算机学院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6月创立了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具身多模态大模型通用机器人研发。
据了解,在十一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相关社团活动及信息学奥赛等平台的加持,点燃了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热情。受此影响,十一学校毕业生中有不少投身于人工智能行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不少人已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2017届毕业生顾煜贤同学,现就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四年级博士生,他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期刊上发表接近20篇论文,谷歌学术总引用数达2600以上。还曾荣获2025年苹果学者奖学金(中国大陆2人),入选2025苹果AI学者。
2022届毕业生杨中天同学,现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是北邮码上初发团队CTO。在十一学校就读期间,他曾连续4年担任十一学校HCC网络技术社社长,深度参与了多个校级、学科、年级项目的开发,先后获金思维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参与多个GitHub、Gitee高星项目建设。
而活动的另一家“技术后援”——深势科技,也在今年年初,与十一学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将在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人工智能师资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平台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让AI从海淀走向世界!
作为北京科技、教育高地,海淀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领域,以及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始终保持着领跑的姿态。
2024 年,海淀区率先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概念,街区以“三横两纵一带”为骨架,串联起清华、北大等37所高校,10个新型研发机构、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及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
依托区域内得天独厚的人工智能产业资源优势,海淀开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实验班,成立北京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链接国内31所顶尖高校资源,以打通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培养通道,依托中关村平台提供创业项目孵化机会为发展目标,让学生的创意真正落地......
为了让全球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了解海淀,IOAI活动期间,十一学校精心策划了科技参访与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旨在深化与会者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同时以文化为桥梁,促进年轻一代的思想碰撞与合作。
选手将参访中关村展示中心、知名科技企业及高校,感受海淀创新活力,了解AI技术在各领域的最新应用。同期还将组织“人工智能+教育”交流会,邀请各国领队及观察员进行深入探讨;举办“校企沟通洽谈会”,邀请拥有成熟AI解决方案的企业和高校展示成果,助力海淀企业“走出去”,吸引全球优秀青少年来华发展。
在科技切磋与交流之余,选手们将探访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漫步颐和园,领略古都风采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粹,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通过动手实践,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编辑|京教君
素材来源|方圆十一、海淀教育、现代教育报,“京城教育圈”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转载需注明完整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