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傍晚,暮色漫进窗棂时,陈一豪操控鼠标在电脑屏幕上轻轻一点,郑州大学的录取信息赫然出现。这个肢体三级残疾的少年,以632分的成绩叩开了郑州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大门,为自己坎坷的求学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7月28日,记者走近这位励志少年,在他的故事里,有母亲用20多张就诊卡写就的坚持,有社会各界的温暖,更有他与命运搏击的坚定。
陈一豪的人生在3岁那年出现变故。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导致他的双腿严重受伤,医生曾多次建议截肢。“我抱着他在医院走廊里哭,心想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留住他的腿。”母亲李艳粉从抽屉里翻出一个铁盒,里面整齐码放着20多张泛黄的就诊卡,卡片上多个医院的名称,串联起她带着儿子辗转全国的求医之路。
9年时间11次手术,陈一豪的童年多半在消毒水的气味中度过。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筹集医药费,母亲则成了他的“全职陪护+家庭教师”。“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的时候,我就买教辅书自己先学,再讲给他听。”在山东住院时,李艳粉把输液架改成小课桌,给陈一豪讲完一元二次方程,转身就去护士站请教如何术后护理;深夜的监护室里,手机网课的微光映着母子俩的脸庞,监护仪的滴答声成了特殊的下课铃。
为了方便陈一豪上学,他们一家常年租住在学校附近。出租屋墙上贴满的奖状,是陈一豪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由于常年住院治疗,陈一豪在校上学的时间屈指可数——小学6年加起来不足3年,初中3年更是被一次次手术拆成零碎的片段。然而,学校的各种考试,他却从未缺席。五年级的期中考试,他刚做完腿部清创手术,就拄着双拐来参加了。老师劝他下次再考,他却说:“落下的课能补,错过的考试补不回来。”
升入内黄县第一中学后,陈一豪的求学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他的班主任牛全民介绍,陈一豪性格乐观且坚强,他考入内黄一中时,成绩位列年级前十,但因腿部需要做手术,开学一个多月后才到校上课,导致成绩大幅下滑,第一次考试考了倒数第一。面对这样的落差,陈一豪并未气馁,而是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通过自学和向老师、同学请教,慢慢将成绩赶了上来。
在日常学习中,老师和学校也给予陈一豪许多帮助。“从教室到寝室有800米的距离,考虑到陈一豪行动不便,上下楼很费劲,我就在办公室里准备了一张折叠床,供他午休使用。腿疾发作时,他就躺在上面看笔记。”牛全民告诉记者,学校对陈一豪的情况高度重视,每年都会为他发放针对残疾学生的3000元补助。考虑到陈一豪的家庭情况,学校还为他的母亲安排了宿舍楼管员的工作,以便她能更好地照顾陈一豪。
在学校里,陈一豪在心态上与普通学生并无二致,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在劳动实践基地割麦子、挖红薯等,他总是积极报名参加,跟同学们一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高中3年,陈一豪的书包里永远装着护膝和止痛药。冬天腿肿得厉害时,他就在早读前半小时到教室,趴在桌上用暖水袋焐腿;晚自习疼得坐不住,他就拄着拐杖去操场走两圈,回来接着刷题。他的高中同学朱怡光说:“高考出分后,全班同学回到班里开了个班会,豪哥给我们每个人发了毕业照。看着他的笑脸,我觉得很温暖……”这个总是把疼痛藏在笑容里的少年,用自己的方式,融入集体,温暖他人。
填报志愿时,陈一豪在专业目录上圈注了口腔医学,是因为忆起小时候医生给的棒棒糖,那时他就想,原来治疗也可以是甜的。这个坚强的少年早已为自己开好了人生处方:“学医,既能治病救人,又能站稳脚跟。”
陈一豪的事迹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广泛关注。安阳市残联更是将这份关注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多次联系陈一豪的家属,详细了解他的学习、生活需求。如今,他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残联宣讲等方式传播开来,在许多残疾人家庭中引发共鸣。这份由坚韧、乐观和求知欲凝聚的精神力量,正跨越地域与群体的界限,化作无数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
如今,陈一豪已提前买好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汇必备》,每天坚持预习。“我将来还想考研、考博。”陈一豪摸着腿上的疤痕,语气平静且坚定。他已经用行动证明:命运或许会设置障碍,但从不能堵死所有道路。那些来自家庭的守护、社会的帮扶,连同他自己的坚韧,终将铺就一条通向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
记者:徐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