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大湾区,珠江临风,花城叠翠。
“科创汇客厅·湾区对话”首场活动就迎来了两位极具指标意义的重磅嘉宾——刚刚在巴黎一举摘得“2025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以及正带领团队为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的蚂蚁集团数字科技首席科学家闫莺。用“科创汇客厅”总统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原的话说——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科技和产业双向奔赴、产业和人才互促双强”的高端对话。
台上从左至右:田原、王小云、闫莺
为何“来之不易”?
一方面,作为一个2024年5月新成立机构的新创立品牌,“科创汇客厅·湾区对话”首次亮相即成功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港大讲堂”第20讲联合举办,实属不易。“大讲堂”的指导单位是广东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单位是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过的单位既有大湾区科学论坛这样的知名论坛,又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国家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权威机构。出席活动嘉宾普遍认为,“汇客厅”与“大讲堂”的相互赋能、“产才院”和“人才港”携手共进,这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赋能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
另一方面,无论王小云院士还是闫莺博士,都是数字科技领域世界级的顶尖人才,让两位分别从京津冀、长三角赶来大湾区畅谈,极具挑战。作为中国顶级密码科学专家,王院士6月成为第九位荣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殊荣的中国人,全球关注度升至新高,“密码技术如何影响数字货币发展”成为热议话题。
为了让这次活动如期举办并办出亮点、办出实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下称“产才院”)从蛇年春节就开始策划方案和邀请嘉宾。“在广东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我们在北京、上海、杭州转着拜访,同中科院、清华大学、蚂蚁集团反复协调,”田原说,“250人容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会议厅,线上报名观众数接近500人,火爆程度远超预期,这都离不开各个方面对‘产才院’的肯定、对大湾区人才成果有组织产业化事业的支持。”
何以“科创汇客厅”?
7月26日是个周六,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会议厅却座无虚席。跳动的灯光,映照着300多位与会者眼中的期待。这期待里,有金融从业者对技术安全的渴求,有高校教师对人才培养的思索,有创业者对产业转型的憧憬。而这,正是产才院搭建“科创汇客厅·湾区对话”这座桥梁的初心使命和动力源泉——让顶尖的大脑与鲜活的实践相遇,不再限于实验室的“玻璃罩”;让最前沿的思想与最迫切的需求碰撞,不再困于成果转化的“死亡谷”。
王小云院士在对话中谈及密码技术时,用“数字经济的DNA”来形容其底层价值——“就像生物的DNA决定了生命形态,密码技术的强度与创新度,决定了数字产业的安全边界与发展高度”。闫莺博士关于“区块链技术需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的分享,强调“技术创新若脱离产业场景,便只是实验室里的标本”。围绕“数智化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人才和数字经济的新机遇”这一对话主题,两位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观点,恰与一个月前在广州举行的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不谋而合。会议强调,要围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自那以后,粤港澳大湾区关于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型基础设施以促进人才成果有组织产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
教育之基深植,涵养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科技之翼高扬,引领产业体系的能级跃迁;人才之链锻强,铸就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从这个意义上讲,“产才院”和“科创汇客厅”都可谓应运而生。据田原介绍:“产才院”的一大愿景,是持续推动构建需求导向型的“产学互促”新型育才模式,助力教育链成为产业链的“预研、预练、预产”环节;“产才院”的前进方向,是始终坚持“产研协同”的科技成果有组织产业化道路,打造科技引领的新质生产力要素“汇聚、耦合、转化”平台;“产才院”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不断丰富全生命周期“产才融合”人才服务生态,让人才价值在产业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形成螺旋上升闭环。“我们就是要通过‘科创汇客厅’这样的新型人才成果有组织产业化机制和平台,‘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融合的‘任督二脉’,促进大湾区成为全球产业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创新极’,服务好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田原说。对此,王小云给予了充分肯定,“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步走在了前头,充分展现其创新活力和发展韧性,我和团队愿积极参与其中。”闫莺则表示,“蚂蚁集团华南运营中心已于今年4月落户广州,对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需求很大,非常期待与‘产才院’、与‘科创汇客厅’碰撞出更多合作火花。”
如何“人才成果有组织产业化”?
高层次人才的“育、引、留、用、传”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筑巢引凤”,而是要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复杂生态——既要有参天大树(顶尖科学家),也要有灌木草丛(青年技术骨干),更要有肥沃土壤(产业应用场景)和雨露阳光(体制机制创新)。
在教育创新探索上,“产才院”院长王中林院士是纳米能源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教育家,王小云院士等众多顶尖科学家一直以来给予“产才院”极大支持,这都为“产才院”推动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奠定了深厚基础。田原表示,“产才院”正以“科创汇客厅”为主品牌、以教育成果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为主目标,牵头推动“专业+商业”的复合型终身培训项目,协同建设“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创新型培养体系,努力为大湾区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科技动力。“我们将邀请王小云院士和闫莺博士担任广州市‘青年科学家和青年企业家1+1共学共融计划’导师,结合蚂蚁集团等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加强‘滴灌式’全周期指导,”田原说。
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产才院”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及其各地分港、各行业专港为依托,优先发力海上风电、海洋工程、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等领域。一方面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知名高校、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携手探索“智库+实验室”成果转化新型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策源功能和引领作用;一方面针对世界500强、地方支柱、中小微等各类企业“发展难点、技改堵点、人才痛点”,交互提高产业需求挖掘和解决方案匹配的双重能力。对此,闫莺给出中肯建议,“要破解‘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梗阻,供需两侧当双向奔赴,但当前发展形势下更要强调‘以终为始’的协同发力,让市场、让客户成为产业提质升级进而科技创新全面加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人才价值实现上,“产才院”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王中林院士成立广州蓝色能源研究院、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在阳江成立海洋通信遥感导航院士工作站、马来西亚科学院张纹通院士就海上风电颠覆性技术与中国能源领域链主企业深度对接,在“顶尖人才磁极”“跨境合作网链”两大突破点取得了早期成果。下一步,“产才院”将以“数据要素、先进算法、生态平台”为三大抓手,不断完善人才“育、引、留、用、传”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促进人才实现“产业—社会—自我”三重价值。本次对话活动当天,“产才院”就与深圳数据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揭牌“数据要素×产业人才服务中心”和“开放群岛开源社区·粤港澳大湾区站”,并邀请王小云院士和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出席见证。
当王小云院士在大湾区预测密码技术将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数学公式的精密逻辑与产业实践的创新火花热情对撞;当闫莺博士在珠江畔描绘区块链重塑产业信任体系的图景,科技报国的理想与敢为人先的精神隔空击掌。这次与世界杰出女科学家的花城之约已超越了技术探讨的范畴——我们期待,“科创汇客厅·湾区对话”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智产业汪洋大海中一座新灯塔,用科学之光穿透未知迷雾;我们祝愿,粤港澳大湾区产人才研究院成为人才成果有组织产业化浩瀚星空下一座梦想岛,用创新之力引领前进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