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揭示了微短剧这一新兴形式的蓬勃发展。报告指出,微短剧正在不断进阶,呈现出用户群体拓展、内容提升和题材多元的趋势。如今,微短剧的核心特征已逐渐从单纯的短小故事,向更具深度的情感和文化表达扩展。
微短剧,通常指每集时长从几十秒至15分钟不等,具有明确主题和主线,并且故事情节较为连贯和完整的网络视听节目。截至2023年6月,中国微短剧的用户已突破6.96亿,且覆盖了多个年龄段。根据报告,18至30岁的年轻群体仍是微短剧的主要观众,占比42.5%;40至59岁的观众占36.7%;而60岁及以上的群体也已达到15.8%,并且这一比例持续增长,表明微短剧的受众正不断向更多年龄层扩展。
自2025年国内微短剧迅速崛起以来,它凭借制作门槛低、成本低廉及故事节奏快等优势,吸引了大量观众。许多人一边看一边感叹“根本停不下来”或“剧情太上头”,然而,也正是在这种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微短剧的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剧情同质化严重,许多剧集依赖于老套的霸总、甜宠、逆袭等套路,导致市场上同质化现象泛滥。
例如,一部微短剧一旦爆红,就会催生大量类似作品,不仅故事结构、人物设定雷同,甚至服饰、道具、台词都成了复制粘贴的模式。同时,部分剧集为了博取眼球,过度娱乐化,剧情夸张、浮夸,甚至违背了常理,这不仅降低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政府和行业加强了对微短剧的监管与规范。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布管理意见,要求对创作中不良倾向及时进行纠正。自2024年6月1日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了微短剧的分类分层审核机制,未经审核且未备案的剧集不得上线传播。此外,行业内也在积极推动自律,鼓励平台建立创作审核机制,注重内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优质的微短剧涌现。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充分证明了优质内容的市场需求。《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还指出,与过去流行的“爽感”“冲突”“反转”类型不同,微短剧正在逐步从“情绪表达”向“情感表达”和“情怀表达”转型。
许多头部微短剧开始尝试叙事方式的多元化探索。例如,2025年大热的微短剧《家里家外》摒弃了传统的豪门争斗和逆袭情节,转而关注百姓生活的细腻表达。该剧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川渝地区一个重组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该剧播出72小时内,它的播放量突破了10亿次,全网话题量也达到了40亿,反响热烈。
此外,《燎原之重回1938》则填补了悬疑类微短剧的空白,改编自经典话剧《燎原》。故事围绕主人公穿越回1938年抗日募捐大会现场展开,通过一系列时间循环,展示了从普通人到英雄志士的转变。该剧上线24小时内热度达到2810万,成为热议话题。
这些优质微短剧的流行,充分表明了优质内容的市场潜力,也证明了微短剧行业向精品化转型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齐伟教授指出,微短剧的“短”并不意味着简化叙事,“流行”也并不等于浅薄内容。市场对“非爽感”类型的接受度在增加,微短剧正在朝着追求更深情感连接和艺术表达的新方向发展。
同时,微短剧在内容多样性方面也出现了新变化。例如,围绕“非遗”“普法”“文旅”的微短剧纷纷登场,将社会热点、文化遗产、法律教育和旅游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微短剧的表达内涵。《舟楫千里号歌来》便以“通州运河船工号子”为主题,将传统民间艺术巧妙融入剧中,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也为微短剧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随着内容的不断精进与多元化,微短剧的未来潜力巨大。在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双重作用下,微短剧有望在2.0时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