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户的农资与农技服务需求增长强劲,农业生产消费的方式、规模和内容不断扩大和深化。与此同时,笔者采访了位于西安的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品牌中心负责人,研究所研究员,亿元大单品及病原菌研究高级工程师张岭老师。张岭老师分享到:“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决定了农化企业服务需要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新变化。”
在此过程中,农化行业服务正经历深刻变革,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重塑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客户服务逻辑,不断提升效率并增强农户体验。这种变化过程本身也决定着农化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极大影响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进程。
数智化时代,对内,人工智能赋能员工在作物病虫害分析、土壤肥力评估、农技方案生成等场景;对外,智能农技客服覆盖全量客户,智能种植方案推荐系统在部分企业上线,助力农技人员为农户提供精准化的种植解决方案,在AI的协助下,可以实现对农服务的个性化策略,使得“一户一策”的服务成为可能。而服务渠道进一步融合,“线上+线下”成为服务新常态。
未来,生成式AI智能体有可能成为农化从业者的虚拟同事,而多智能体系统则像是一个虚拟农技服务团队。
一、智能渠道升级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不断进步,以及农户农资消费习惯的变迁,多数农化企业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专业化、数字化、生态化”的经营策略。在零售业务领域加大了服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力度。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客户服务营销的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从而推动业务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1、“线上+线下”相融合:在全渠道经营背景下,头部农化企业将线下服务中心和线上平台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通过服务网络集群方式(即区域服务中心作为枢纽+乡镇服务站作为辐射点)进行资源调配,共享农技人员和产品专家资源,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2、AI农技客服与虚拟助手:实现24×7在线的智能客服(如聊天机器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解答种植疑问、推荐农资产品、查询物流信息等基础业务,降低人工成本,响应速度提升50%以上。
3、语音农技服务:声纹识别+语音交互技术支持语音查询种植技术、农资订购(如部分企业的“农技语音助手”)。
4、无感化服务:在线下服务中心部署智能终端、自助提货设备,90%以上传统门店业务可自助完成;部分企业试点“元宇宙农技课堂”,让农户通过虚拟场景学习种植技术。在服务中心动线设计和布局方面,将自助设备安装于主要位置,客户进入后首先看到自助设备,通过工作人员引导,在自助设备上完成主要业务办理。例如,一些领先农化企业围绕“五化”做文章,通过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等全面推动数字化重塑,逐步建立农业服务生态圈,探索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积极探索“AI+农化”新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成为企业智慧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数字农化”作为打造价值企业的强大动力。
二、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
1、个性化推荐:基于农户种植数据与采购行为分析,实时推荐适配的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
2、动态风险预警:机器学习模型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环境数据,病虫害预测准确率大幅提升(如部分企业的AI病虫害预警系统)。
3、智能营销:通过LTV(客户生命周期价值)预测模型优化营销资源分配,转化率提升20%-30%。
三、生态场景服务数智化时代给农业消费者带来的更为深远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比如通过API开放平台,将农化服务嵌入第三方农业场景(如农业APP对接农资购买、农业合作社提供信用贷款),从而形成供给和需求相互决定的双边市场或多边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农户可以借助AI技术筛选适合自己的农资产品,而智能农技推荐系统则可以助力农技人员完善客户画像,形成更适合农户需求、种植条件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一些农化企业坚持数据驱动业务发展,同时建设共赢共生生态。围绕“五主”关系(“五主”是主采购、主技术、主融资、主合作、主服务),沉淀增长方法论,实现核心客户年采购量的稳步增长,“三主”及以上客户数不断增加,客户粘性持续提升。
四、挑战与对策:
1、数据隐私:一是需要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保护标准,涵盖数据收集、储存、处理、传输和销毁的全过程;二是需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采用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2、技术风险:AI模型需持续监控避免误判,推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确保推荐的农资产品和技术方案安全可靠。
3、数字鸿沟:关于数字鸿沟对农业消费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群体,一是部分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户存在信息劣势,难以与企业有效互动,可能面临数字鸿沟,服务可及性不足的难题,需保留传统服务通道。二是年轻农户群体,数字技术带来的服务便捷化,可能导致这个群体过度依赖线上推荐,盲目采购农资,笔者认为,这也是“数字鸿沟”的一种表现。
4、监管挑战:农化服务创新的复杂性特点,可能导致监管步伐滞后。产品和服务的跨领域、跨行业形式,加上类交叉性产品的监管协调不足,对监管提出挑战。
五、未来趋势:
1、重塑农化企业服务边界:通过“数据+智能”重塑服务逻辑,在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农户需求为中心”的过程中,通过生态化合作打破行业边界。未来,农化企业需在技术创新、风险管控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在数智化浪潮中占据先机。
2、全感官交互:AR/VR技术实现沉浸式种植技术教学、农资使用演示。
3、嵌入式服务:农化服务将无缝融入农业生产场景(如智能农机内完成农资订购)。超级APP:企业APP进化成综合农业服务平台。一些农化企业聚焦高频农业生产场景,连接优质合作伙伴,丰富线上服务生态;升级搜索、推荐等智能服务能力,提升交互效率和客户体验。截至相关报告期末,部分企业的农业服务APP累计用户已达数千万户,月活跃用户数持续增长。
服务赋能农业——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农化企业从“农资提供者”向“智慧农业伙伴”的角色转型。
成功的关键在于平衡效率与人性化服务,构建“科技+农业”的双重竞争力。一是坚持服务农业的根本方向,让亿万农户借力农化数字化的浪潮,获得更加普惠包容的农业服务,增强服务覆盖面、获得感;二是在数字化时代拥有更为安全的农业服务环境,让农化从业者、农户充分发挥创造力,让农业生产更加富有生机,这是我们每个人值得期待、向往的未来!衷心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