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tory agent”系统、酱油香气电子鼻、带电修补机器人、河道水质污染监测AI无人船……推进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佛山迅速响应,推出首批十大优秀案例。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南都记者从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目前,市工信局、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梳理《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赋能重点行业优秀产品(第一批)》,并正式发布(后附案例介绍)。
据介绍,首批产品紧密围绕工业制造、民生服务、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核心痛点,彰显佛山“智造”的硬核实力。十大产品,已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
佛山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仅仅是开始,将持续遴选和推广更多优秀产品,构建更完善的“AI+机器人”产业生态,为全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样板。
库卡。摄影:郑俊彬
(一)“factory agent”系统(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
过去,工业生产中的数据处理与决策长期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错误率高。随着工业智能化需求激增,传统生产模式无法满足批量化、定制化与自动化生产需求,在此困境下,“factory agent”系统横空出世。
该系统依托“5G﹢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性地将实时数据收集分析能力与自主研发垂类大模型、通用AI技术深度融合,赋予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库卡借此打造广东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全自动化生产线,使机器人能高效、稳定地完成零部件装配等复杂任务。
目前,“factory agent”系统已全面应用至库卡最新研发的RobotsKR600R2830等多款重载工业机器人及AGV产品,成为推动“5G+AI+智能制造”融合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二)便携式船舶焊接协作机器人(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
我国船舶行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船舶焊接占船体建造工时30%-40%,是质量与成本的关键。目前船舶焊接面临船体舱室狭窄、曲面复杂,传统焊接机器人编程困难和露天作业受环境(风、湿)影响等难题。
为突破行业瓶颈,华数CO603便携式协作焊接机器人应运而生。
这款仅重11公斤的机器人,新增传感器拖动功能,焊枪定位准确度达±0.5mm,支持两人同时操作3台设备作业,大幅提升焊接效率。同时,在机器人编程方面支持多层多道、摆焊、起弧、收弧、关节、直线和圆弧指令的快捷插入,操作人员无需示教器即可编程焊接。操作方式简单便捷、易于掌握,操作人员经过1-2天的简单培训即可熟练操作。
目前,该机器人已与江门船舶行业展开深度合作,在实际应用中成效显著,成为船舶焊接智能化的重要力量。
(三)多智能体协同重载AGV(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
重载AGV(自动导引车)是工业自动化与物流升级的核心装备。随着制造业、港口物流等领域对超大、超重(2吨以上,部分达数百吨)货物(如风电叶片、航空发动机、重型机械)的自动化搬运需求激增,传统人工或机械搬运效率低、安全隐患大,亟须智能化替代方案。
广东嘉腾研发的30吨AGV依托5G技术成果,通过应用智能体协同感知技术,实现地图构建、导航,达到毫米级定位精度。同时,运用低底盘全转向架构和多自由度机构,增强路面适应性,减少颠簸导致的货物晃动,保障运输稳定性。
该产品在厂区和港口货物水平搬运自动化中表现卓越,推动国产重载物流装备跻身国际顶级梯队。
(四)酱油香气电子鼻(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酱油香气质量评价主要依靠工匠主观嗅闻,存在品鉴效率低、准确率不稳定以及工匠培养周期长等问题。
为革新酱油香气评价方式,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研发出酱油香气电子鼻。
该电子鼻通过智能嗅觉感官分析系统,利用14个嗅觉传感器采集的150多种香气成分信息,构建酱油香气组学谱库,并利用KRR算法自动计算采集样品与质量标准中的香气信息相似度,对酱油香气进行智能评级,并识别5种缺陷香气类型。定制化半导体嗅敏传感器灵敏度高达ppb级别,创新算法使其实现工业化落地,可快速定性分析酱油香气。
目前,电子鼻已全面赋能海天酱油生产全流程,从香气质量控制到智能排程等环节均发挥关键作用,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引领调味品行业智能化质量管控潮流。
(五)带电修补机器人(广东科凯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输电线路断股、散股的检修通常只能依靠人工带电或停电作业,不仅风险极高,而且效率低下。
为解决这一行业难题,广东科凯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修补机器人系列产品。
该机器人突破强电场环境作业、自主越障、飞行修补、动态姿态调控等多项核心技术,可在110kV-750kV及以上线路地线带电环境下替代人工完成精准应急修复,有效遏制缺陷扩散。其具备复杂地形自适应运行能力,显著提升了作业安全性和效率。
目前,产品已在新疆等高海拔、严寒地区电网实现规模化应用,在重大保电、灾害抢修等场景中表现稳定可靠,有力推动了电力运维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升级。
(六)水产加工AI机器人(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
水产加工业长期以人工操作为主,存在效率低下、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
为满足行业对高效、稳定加工的需求,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了水产加工AI机器人。
该机器人构建了从底层硬件到顶层控制的全栈式技术闭环,高柔性硬件系统有效解决了传统设备适应性不足的痛点。通过集成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该机器人每小时可处理1000条以上鱼类,对鲈鱼、罗非鱼、甲鱼等多种水产的头尾识别率超99%,能够精准完成去鳞、开背及内脏清除等工序。
目前,该产品已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的水产公司落地,大幅提升了水产加工效率和质量,为水产加工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成功范例。
(七)河道水质污染监测AI无人船(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城市内河涌黑臭、水质突发污染事件频发,依靠人力排查难以快速、全面掌握污染范围和原因。
为实现河道水质高效监测与精准治理,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河道水质污染监测AI无人船。
该无人船融合智能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对城市重点河道(主要污染源汇入断面、主要支流汇集断面、行政区域交界断面)水质进行实时走航监测,整合水文气象、排污口及污染源分布等数据,快速洞察水质恶化情况,并通过扩散模型锁定污染物来源,明确污染责任。
此外,还能掌握河道“健康指数”波动并进行预警预测,嵌入的河长绩效考核功能为河道科学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该产品已在佛山市三圣河五胜涌等多条河道应用,有效提升了河道水质监测和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改善城市水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八)毫秒级智能监管中枢(广东鼎耀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以往,多场景安全监管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传统监控设备,存在效率低、风险识别不及时等问题。
为满足现代化安全监管的高效、智能需求,广东鼎耀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毫秒级智能监管中枢。
该中枢整合固定监控、智能安全帽、无人机等多类型终端,实现全领域互联,实时汇聚多场景影像数据。通过AI智能引擎内嵌的50 余种算法在毫秒级时间内识别人员、环境及操作风险,并构建动态问题数据库。结合AI智能体,将数据转化为行业级知识图谱,通过智能语音交互预判风险趋势、匹配应急预案。
目前,该智能监管中枢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矿山安全、应急管控、智慧城管等多个领域,极大提升了安全监管的智能化水平和响应速度,成为保障各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利器。
(九)动态自适应决策引擎(广东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传统机器学习在生产排产中过度依赖历史数据,难以快速响应生产环境的动态变化,导致排产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
为打破这一困境,广东广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了“智擎OptiFlow”动态自适应决策引擎。
该引擎开创性融合强化学习与因果推断技术,能够实时感知生产环境变化,模拟不同决策路径的因果效应,毫秒级生成最优排产方案,实现从“数据驱动预测”到“智能决策干预”的跨越。其构建的工业级知识图谱中枢,深度融合多维实时数据,形成全链路数字孪生体,挖掘数据背后复杂因果关系,输出前瞻性资源配置策略。该引擎对排产效率提升明显,分单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秒级,显著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库存成本并提升订单按时交付率,面对插单、急单等情况,30秒内即可完成生产计划重构与资源重分配。
目前,系统已部署应用于大型制造企业产线,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资源动态平衡,成为制造业降本增效的关键技术。
(十)定形AI智能工艺大脑(佛山技研智联科技有限公司)
在染厂定形生产环节,传统工艺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存在打板效率低、能耗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为推动染厂定形生产智能化升级,佛山技研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定形AI智能工艺大脑。
该大脑通过构建定形机AI工艺模型,运用复合算法技术,实现对生产关键变量的准确预测和调整。结合染厂历史工艺进行模型训练,可自动生成质量最优、能耗最低的定形工艺参数及助剂用量方案,辅助工厂提高打板效率,减少错误实验。在实际应用中,该大脑在定胚、干布等多个工艺环节实现智能化管理,对氨纶、腈纶等多种布种,AI工艺与老师傅工艺相似度达80%。
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染厂生产,简化了工艺主管和技术人员的工作流程,确保了生产数据精确性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成为染整行业智能化变革的核心技术。
采写/整理:南都N视频记者 路漫漫
来源/部分图源:佛山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