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白皮书以详尽的数据展现了中国在脑机接口专利申请数量上的井喷式增长,描绘了一幅中国奋起直追、有望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乐观景象。然而,专利数量的狂欢之下,可能隐藏着“大而不强”的隐忧。报告虽提及国内产学研转化正在起步,但并未深入探讨其转化效率低下的深层原因。大量由高校主导的专利,其初衷可能更多是为了满足科研考核指标而非市场化目标,这导致许多专利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形成真正的商业壁垒。与之相对,美敦力、Neuralink等海外巨头围绕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如闭环算法、核心材料、临床应用)构建的专利组合,如同密不透风的“护城河”,其价值远非零散的基础研究专利可比。因此,与其沉浸于专利数量的超越,不如冷静审视我们在核心技术、底层材料、高端工艺以及关键临床应用上的真实差距。真正的竞争优势,并非源于专利证书的数量,而是来自那些能够定义行业标准、经受住市场和法规严苛考验、并最终改变患者命运的颠覆性技术。若不能实现从“专利大国”到“专利强国”的质变,我们可能只是在为他人的技术盛宴,提供了海量的学术注脚。
下面分享由复旦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共同发布:《脑机接口专利关键技术白皮书》报告系统性地描绘了全球及中国在脑机接口(BCI)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专利竞争格局与技术发展脉络。报告显示,全球BCI专利申请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其中信号解码与信号采集是技术布局最为密集的两大分支。从竞争格局看,美国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仍是全球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地,尤其在有创神经调控等核心领域优势明显;而中国则在近十年内实现了专利申请数量的迅猛增长,已成为单一市场的最大专利申请国,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演进方面,侵入式技术正朝着更微创、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柔性电极、多功能集成电极和血管内电极为代表的创新成为热点。同时,非侵入式技术则在消费级应用、专科医疗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整体而言,脑机接口技术正从基础研究加速向产业化应用迈进,闭环神经调控、人工智能与BCI的融合,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智能医疗与人机交互时代的到来。
# 01 报告摘要全球及中国专利竞争格局
- 中美引领,各有侧重: 报告数据显示,全球BCI专利竞争呈现中美两强引领的格局。美国在有创神经调控、脑深部刺激(DBS)和脊髓电刺激(SCS)等高壁垒、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领域,凭借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龙头企业,占据着绝对的专利数量和质量优势。中国则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增长迅猛,尤其在信号解码、信号采集、脑控外设等领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来源国,显示出强大的研发活力,但海外专利布局相对薄弱。
- 科研院所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 与国外由产业龙头企业主导不同,中国的专利申请主体呈现出鲜明的“学院派”特征。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在信号解码、信号采集等多个技术分支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前列。这表明我国在BCI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非常活跃。
- 产学研转化初见成效但仍需加强: 报告指出,国内科研院所向企业的专利转让在近十年日益活跃,尤其在神经调控领域转让比例最高,这标志着技术产业化的通道正在逐步打通。然而,整体转让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将高校的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是国内产业发展的关键挑战。
信号采集技术的演进与突破
- 侵入式电极的革命:从“硬”到“柔”: 侵入式信号采集是获取高质量神经信号的关键。技术正经历从以犹他电极为代表的“硬质电极”向“柔性电极”的重大转变。以Neuralink为代表的企业,通过采用聚酰亚胺、蚕丝蛋白等柔性材料,大幅提升了电极的生物相容性,降低了免疫反应,为长期、稳定的在体植入奠定了基础。
- 微创化与多功能集成是未来方向: 为降低手术创伤,以Synchron公司的Stentrode™为代表的“血管内电极支架”技术开辟了新路径,通过血管介入方式将电极送达大脑,无需开颅手术。同时,将信号采集与神经调控(如电刺激、光遗传、药物递送)功能集成于一体的多功能电极,正成为实现精准“读-写”闭环调控的研究热点。
- 非侵入式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加速: 非侵入式技术凭借其安全性与便捷性,在特定场景的应用发展迅速。报告展示了不同主体的差异化策略:天津大学构建了全面的基础技术专利体系;皇家飞利浦聚焦于睡眠监测等医疗场景;神念科技(NeuroSky)则以高集成度芯片切入消费级市场;浙江强脑科技则将AI算法与BCI结合,赋能康复与健康干预领域。
神经调控成为核心竞争高地
- 有创调控技术壁垒高,龙头企业优势稳固: 神经调控,特别是有创神经调控,是BCI技术商业价值最高的领域。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巨头在此领域专利布局深厚,尤其在DBS和SCS两大热点技术上,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壁垒。国内虽有北京品驰、苏州景昱等企业进入全球前十,但与行业龙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 闭环感知调控是技术迭代的核心: 神经调控正从“开环”刺激迈向“闭环”的感知调控阶段。即系统能实时感知生理信号(如ECAP信号),并据此自动调整刺激参数。报告详细分析了在SCS领域,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和萨鲁达公司围绕ECAP信号展开的激烈专利竞争,这代表了该领域的顶尖技术方向。
- 人工智能赋能,开启智能预测新篇章: 以Neuropace公司独创的RNS系统为例,人工智能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分析脑电信号,以实现对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提前预测和干预。AI模型的应用,不仅能提升治疗的精准性和个性化水平,也为国内企业利用其在AI领域的技术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潜在机遇。
《脑机接口专利关键技术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