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更精准 成本更低
机甲军团成为种菜主力
喷洒机器人正在喷洒叶面肥。(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屿 通讯员 陈月林 实习生 周正
7月16日,骄阳炙烤下,气温攀升到40℃。南漳县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田家营基地大棚内,传来机器轰鸣声。
大棚内温度至少50℃,空气流通不畅,农机手怎么能待得住呢?记者进去一看,没有工人,只见一台红白相间的“小块头”机器人在田间整地、翻耕。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起垄机器人,正在为下一季播种樟树港辣椒做准备。”金美科林生产部负责人王继垚笑道。
樟树港辣椒被称为辣椒中的“爱马仕”,售价相对较高。金美科林公司现在推出一款5斤的礼盒装,售价150元。高价的背后,是对辣椒的外观、长短和辣度等较高的品质要求。
“樟树港辣椒的株距要达到0.35米,行距要达到1.3米。精细化的株距和行距,才能保证每棵辣椒植株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果实达到最好品质。”王继垚说,大棚果蔬种植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当前农民大多年龄偏大,受身体、知识等条件制约,很难胜任高温条件下精细化耕种的要求。
金美科林农业有36个大棚、10多个直售果蔬专卖店的高端品种,价格是普通蔬菜的5倍以上,作业时需要根据不同果蔬要求进行精细管护。要想保证果实品质稳定,研发适合大棚作业的智能农机成为刚需。
大棚内空间有限,普通农机进棚都困难,更别提转弯、通行。金美科林与湖北文理学院合作,根据大棚结构和蔬菜行距,设计尺寸刚好可在棚内转弯的履带式机器人底盘,又为底盘加装喷洒、旋耕、起垄等不同功能模块,实现一机多用。
如自动旋耕机器人,根据预设的耕作深度和宽度进行自动化旋耕作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旋耕任务。自动做畦机器人,能够按照预设的畦宽和畦长进行作业,确保畦面平整、宽度一致,为后续播种和灌溉提供有力保障。喷洒农药的机器人,雾化喷头单边能喷出去七米远,按照智能规划路线不会遗留任何死角。
“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轻点手机,设定作业路线、时间等参数,就能让机器人在大棚自主作业。”王继垚介绍,机器换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农资成本。
过去人工打药,3亩大棚需要10桶水,农药桶四五十斤重,背着在大棚里作业两三个小时,一般人受不了。现在机器人上岗,采用雾化喷头,施药效果更好,节省一半农药,每年每亩节省农药、人工成本1100余元。过去人工旋耕每亩成本150元,旋耕机作业每亩成本130元,现在旋耕机器人每亩成本45元。过去人工起垄每亩成本350元,起垄机每亩成本140元,现在起垄机器人每亩成本60元。
目前,除了采收外,金美科林蔬菜种植的育苗、耕种、管护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去年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喷洒农药机器人荣获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