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这一视觉媒介始终在艺术与技术、记录与创造的辩证关系中探索其本体价值。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摄影艺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范式转换:一方面需要坚守其作为"光化学痕迹"(indexical trace)的物质性本质,另一方面又必须回应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传统影像生产方式的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摄影艺术的每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技术与观念的碰撞。从达盖尔银版法的发明引发绘画危机,到柯达胶卷普及带来的大众化转向,再到当下AI图像生成技术对摄影真实性的解构,这些技术迭代不仅改变了创作方式,更持续推动着对摄影本质的重新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2025届摄影与数码艺术专业本科毕业展,集中呈现了19位年轻创作者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回应。他们的作品既延续了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纪实传统,又积极探索算法生成、数字交互等新型表达方式。这种双重实践印证了摄影艺术的独特价值:它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忠实记录,更是创作者主观认知的艺术表达。
而此间特点完全取决于在摄影专业日常教学中,我们对于"双轨并行"的教学理念的长期坚守:既要掌握传统摄影工艺的物质特性,又要具备数字时代的创新思维。本届毕业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展现了新一代影像创作者在技术变革中的学术思考与艺术探索。
陈伽琦
不被看到的
我以“不被看到的”为作品名进行毕业创作,将心中所想且无法宣之于口的话用摄影表达出来。作品旨在通过摄影艺术,探讨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如何在开放与隐私之间寻找平衡,如何表达那些既想隐藏又渴望被理解的情感。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幽微之地。
陈豪骏
五行相生
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深吸引着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与文化学者进行创作,五行学说的内容非常丰富而它不仅仅局限于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的特性,更广泛涵盖了神兽、方位以及色彩等等多种元素。这一丰富多元的内涵为艺术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灵感。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围绕着五行展开了各种新形式的创作,如插画,影视作品,摄影照片等等也越发增多。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也让五行的创作有了新的方向。基于此,本次创作将围绕“五行”和“人工智能”这两个话题,将五行和人工智能结合到一起进行创作,由人工智能对五行元素进行分析,紧扣五行元素的特征,创作出新颖且符合五行的视觉效果图。同时根据人工智能生成的效果图以摄影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方式来创作出全新的作品。
我从小生活在广西,其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让我认识到壮乡精神并非静态遗产,而是动态演进的生存策略。这种壮乡精神需要不断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中在“守根”与“开新”间寻找平衡。我试图通过镜头捕捉每一处历史印记与人文细节,将千年古村的建筑肌理、节庆仪式和古老歌谣凝练为全新的视觉篇章,以更为新奇的视角来唤醒观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层认知与情感共鸣。
邓清廉
来去之间
来去之间,在清远的山影与佛山的工业光晕里,我是一只在户籍档案与成长记忆的夹缝中迁徙的候鸟。来时,清远晨雾中未蒸发的童年倒影,是户籍纸页上永不褪色的籍贯墨痕,是粤北山水哺育的乡愁基因;去时,是珠三角流水线锻打的生存语法,佛山铁皮厂房切割出的成长年轮,是午夜梦回时总慢半拍呼吸的第二故乡节拍。二十年的迁徙轨迹,将籍贯清远的根系与佛山经验的枝叶拧成一道悬空的绳——一端拴着童年散落的诗意残片,另一端坠着异乡重构的身份焦虑。所谓故乡与他乡,不过是潮汐涨落时留在沙滩上的两道刻痕:潮落时,显影为文化游牧的足迹,潮起时,又溶解成流动中国的微观寓言。而之间才是栖身之所:在城乡切换的裂隙里,在方言切换的卡顿时,一个流动的个体正用候鸟的瞳孔同时凝视故土与异乡。那些被路途抖落的记忆碎屑,此刻在来与去的双向拉扯中悬浮成星,照亮了整个流动世代的集体阈限。
黄丽茹
我的世界从雨后到天晴
《我的世界从雨后到天晴》系列作品,我选用了很多生活中常见又温馨的画面,把不同时间空间的照片,统一调色处理后,让每个画面都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常见事件,用暖色调加仿窗帘的展览形式,把我的作品呈现出来,让作品整体看起来就有一种温馨的氛围。
我热衷于关注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平静又美好的画面,用相机把那些时刻的色彩都留住。曾经有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人为何总觉得自己不幸福?那是因为负面的情感可以对大脑产生刺激,假使你的生活中快乐和不快乐的次数并没有差很大,但是在人的认知中,再回忆的时候,总是只能先想起不快乐的事情。
那假如说,我是有意识的留住快乐的画面呢?如果我这么做,会不会更容易让自己记得快乐的事情?从而整个人更有力量的做任何事情,形成积极的正面循环?
在完成《我的世界从雨后到天晴》这个作品后,我对此的回答是:会的。这一年的毕设创作之路,我为我的毕设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我本以为这会消耗我的精力,可我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为了自己的想法非常有动力去执行的一个人,和过去那个被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伤害的负面情绪困住的人已经判若两人了。
在我的论文中,我是这么定义摄影的:对于摄影我的定义是记录下能带给某种感受的场景,或许在拍摄的那一瞬间,我的大脑并没有很清楚我想要表达的具体感受,但是再回看的时候,我会产生一些新的情感。
我非常喜欢那些温和的画面带给我的触动,那些画面非常的平凡、日常,却总能让我产生一种放松且可以发呆的松弛感。过去的我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紧张焦虑,很少很少能有发呆的感受出现,而我毕设中所有的照片,都能给我带来很平静的感受。
希望我的这组作品,可以让观看的观众能产生出一丝愉悦的心情。
黄晓烨
清明柳
以个体记忆的缺失与重构为创作动机,探讨家庭影像与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创作动机源于童年记忆的断裂——由于神经可塑性衰减与“突触修剪”导致对已故爷爷的记忆彻底消失,仅能通过家庭相册重构形象,这种记忆的“缺席”与影像的“在场”形成强烈冲突,激发了我对记忆本质与技术性影像功能的深层思考。通过研究发现,摄影技术自1839年诞生以来,因其“此曾在”的客观性被赋予记忆载体的使命,但技术性影像通过物理装置、主观意图、文化符号等多重中介构建的“现实”,实则是技术、权力与文化的合谋产物。这种看似永恒的记录方式虽满足人类对记忆“永恒性”的集体渴望,却忽视了记忆的主体性、感知体验与非物质性,最终导致记忆的独特性被技术逻辑消解。在创作过程中,我通过分析家庭影像的局限性,试图建立技术影像与记忆的“有限代理”关系,在记忆流动与重塑中寻找技术性影像的救赎路径。
霍茵
视界
在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模式逐渐被“按部就班”和“三点一线”所禁锢。这种单一、重复的生活状态使得个体如同置身于无形的牢笼之中,渐渐迷失了真实的自我,精神世界也被空虚和孤独所笼罩。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本创作另辟蹊径,精心选取“建筑”“自然”“家”“学校”“公司”五个具有独特意义的“生活空间”作为创作核心。通过创意摄影后期处理技术,创作出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以此突破现实的局限,为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空间与个体存在的关系提供全新的视觉和思维视角。 通过我对自身生活空间的重构与想象,运用超现实主义摄影图像语言特质,让实际可触碰的的存在事物进行可视化、平面化折叠,让创作者与观者能感受其中的含义,领悟到日常生活不凡之处。
蒋高艺
位置纽带
我们像螺一样吸附在不同的地方随着位置的变换足部和不同的空气接触而情绪和感受随之传导进入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空气的味道空间的张力以及与周围人的微妙互动都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通过我们的感官渗透到意识当中。这些依附关系所带来的伤痕像螺壳一样沉重地被我们携带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
我试图将这复杂的情感纽带表现出来将家庭和地域影响中抽象与模糊的情感可视化从而来探讨那些塑造我们存在的无形力量——环境与家庭纽带如何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联系与伤害的情感景观。
项目当中的图像装置模拟了情感在地点记忆中的游走状态。观众通过手柄控制迷宫的倾斜方向,引导小球避开洞口,最终抵达终点。在“玩耍”的过程中,观众需不断调整、偏离与回归路径,象征着个体在情绪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我希望观者在操作的重复中感受到情绪流动的非线性,以及人在空间与记忆中不断寻找出口的过程。
李响响
侨楼
作品聚焦开平碉楼这一独特的华侨文化遗产,通过类型学摄影方法系统采集140余座碉楼素材,将其外形、装饰细节、内部陈设等视觉数据转化为“拼贴素材库” 。创作中,运用数字拼贴技术对碉楼元素进行解构与重构,如将传统建筑基座与西洋穹顶并置,意大利地砖与中式灰塑同框,以超现实的视觉语法,将碉楼“中西基因层积体”的文化混杂性转化为直观的艺术表达。作品不仅展现了开平碉楼融合防御功能、宗族符号与古希腊、古罗马、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特色,更通过“异质同框”的艺术手法,构建出华侨群体“双重文化认可”的视觉隐喻,揭示文化冲突、协商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最终以巨幅艺术微喷呈现,搭配无框装裱,强化视觉冲击力,为文化遗产的当代诠释与传播提供创新路径。
梁咏桐
物息
在《物息》的系列作品中,我以流明印相工艺为媒介,将承载着岁月痕迹与个人情感的老物件,定格于相纸之上。那些陪伴我走过往昔岁月的老物件,儿时珍藏的小摆件、日常使用的旧物件等等都成为了我创作的主角。想通过流明印相独特的成像方式,将它们的轮廓、纹理在相纸上缓缓显现,仿佛将过去的时光凝固。
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故事的切片,讲述着我生命中那些难忘的瞬间,记录着成长的点滴与生活的温度。我希望观众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老物件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唤起内心深处对过往的回忆,重新审视时间、记忆与物质之间的微妙联系。
许意娟
再共处
这是一组围绕家庭记忆与亲密关系展开的摄影作品。创作以母女关系中模糊、未竟的情感经验为起点,通过物件与空间的图像拼贴,回避线性叙事与直接讲述,借助生活痕迹、柔性材质与遮蔽构图,呈现一种延迟、碎片、低语式的图像结构。《再共处》并不试图重现一段过往,而是通过非叙事结构和片段化观看方式,引导观者进入与未尽情绪“重新靠近”的过程。
杨英颢
破相
在我成长的文化环境中,“破相”一词的字面含义通常指面容因受伤而损毁原貌,尤其在女性身上,它常被赋予强烈的贬义,意味着“丢脸”或“出丑”。长辈常告诫我“女孩子不能破相”,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容貌,更被视为影响未来人生、婚姻与社会价值的隐性评判。这种观念在我内心留下了深刻印记。
然而在我的创作中,“破相”远不止指向身体上的创伤。它被我转化为一种更深层的隐喻,代表个体在面对外界规训、心理压力与身份冲突时所经历的内在裂变与自我重构的过程。创伤不再是羞耻,而是一种必须穿越的生命经验,是走向觉察、成长与自我构建的起点。通过作品《破相》,我试图对这一观念进行重新阐释与哲学层面的升华。
作品结构以一个被缠绕、撕裂的“茧”为核心形象,象征成长中的压抑、挣扎与破裂状态。我选用了PET塑料膜与棉纱作为主要材料,结合LED光源、私人物件与透明图像构建一个半开放的情感空间。每一件物品都来自我真实的成长经历——高跟鞋、假发、卫生巾、钥匙、玻璃弹珠等——它们在装置中若隐若现,既是创伤的见证,也是身份的碎片。
在图像处理上,我尝试打破传统摄影的平面逻辑,将照片裁去面部,匿名化处理,再将其打印于塑料膜上,与装置结构融为一体。图像不再是静止的纪实,而是通过光影与材质变得模糊、漂浮,转化为一种可以被阅读、被共鸣的记忆痕迹。这不仅是我对摄影语言的一种突破,也是我对“影像如何参与叙事结构”的一次实践探索。
《破相》最终呈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情绪记录,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裂痕中重构自我、突破社会成见的提问。我希望观众能从这些半透明的图像与物件中,不只是看到我过去的经历,也能投射出自己曾经被隐藏、压抑却始终存在的情感与思考。
钟怡静
蜘蛛在此结下网
平果市城北耐火材料厂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平果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改革开放期间响应铝矿业发展的号召,继而顺应该产业链的工厂陆续经营,由此该工厂应运而生,为其中的冶炼环节提供关键材料。砂石无秩序地在车间堆放,成为了蜘蛛盘踞的落脚点。而三十年后的此时此景,在告知这座正处在时代末流的工厂,它需要经历一场难以预测的变革。
我作为作为拍摄者和亲历者,在图像中将以更加近距离的角度来讲述这样一段家庭规模工厂时过境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