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记者站在上海浦东世博展览馆附近街角,指尖划过手机屏幕,轻点“呼叫车辆”。三分钟后,一辆白色SUV安静行驶至面前。记者拉开车门,后排入座,车内提醒系好安全带,同时输入下单手机尾号,方向盘开始自动旋转,车辆汇入车流。这一刻,科幻照进现实。
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
无人驾驶走向城区街头
8月3日,上海世博天地人流涌动,在附近固定站点,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锦江智行”微信小程序一键呼叫到了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
进入相关小程序页面,记者发现打Robotaxi和日常打网约车在流程上并没有差别,选择好出发地和目的地即可呼叫。但不同的是,Robotaxi有固定的上下车点,需要在固定站点才能体验相关服务。
呼叫后,短则几秒长则几分钟,便有Robotaxi接单。同时,小程序页面会同步车牌号、车辆行驶路径等信息,并提醒乘客在站点等候。
当车辆到达后,手机上的打车页面会出现“确认”提示,点击“确认”后,即可成功上车,随后乘客在后排屏幕输入手机尾号、系好安全带并点击立即出发后,车辆便会开启行程。
Robotaxi平稳驶来
车内自动驾驶乘坐须知
行驶过程中,Robotaxi运行较为平稳,无论是直行,还是转弯、避让行人,或是靠边停车,整体操作都很丝滑,不会有急刹车的情况。同时,车辆后排还有两块显示屏,通过3D画面显示周围车辆和行人的行动轨迹。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也会提前提醒准备好随身物品。
车内提示即将抵达目的地
价格方面,以小马智行为例,起步价14元(3公里内),超出后2.7元/公里。目前运营期间,还会有相关优惠券发放。
整体而言,乘坐主驾无人的Robotaxi和平常打车的驾乘体验没有太大差别,在某种程度上,无人驾驶出租车行驶操作更加规范,比如不会加塞等。
记者在各大运营平台搜索发现,目前,除了世博区域,Robotaxi服务主要集中在浦东金桥、花木、张江、迪士尼度假区、嘉定、奉贤以及浦东机场等区域运营。这些覆盖枢纽与地标的路线,正为L4自动驾驶的长距离、多路况稳定性积累宝贵数据。
通过规模化运营验证商业模式
无人自动驾驶已“飞”入中心城区,但没有人类司机的Robotaxi真的安全吗?这是每一个乘客体验Robotaxi前最大的疑虑。
以记者乘坐的前装量产Robotaxi CER为例,其搭载了文远知行自研HPC高性能计算平台和传感器套件Sensor Suit 5.6,拥有含高性能低成本激光雷达、高清高动态相机、RTK高精组合惯导模块等超20个传感器,具备五大冗余安全设计(转向冗余、制动冗余、驻车冗余、通讯冗余、供电冗余),具备全面安全保障。
“我们业界有个词叫冗余,简单说就是保底,我们有两套系统来保证车辆安全。试想一下,在一个雨天,车辆行驶在路上会有泥水溅起来,车辆的某个摄像头被泥水挡住,导致某些功能失效,因此我们要有一套备用的系统来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TO楼天城表示,当有两套传感器系统时,即便坏了一个,还有别的能进行判断处理。
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通俗来讲,冗余指一条通路出现了故障,还有另一条通路可以走,一半功能丢失的时候,还有另外一半可以照常工作。”
当前,Robotaxi赛道已进入比拼落地能力的阶段。
“应该说最大挑战都已经过去了,或者说过去两三年经历了非常多的挑战之后,我觉得商业化落地更多的挑战其实还是规模化本身。”在楼天城看来,规模化的本质是能够在更大的范围提供Robotaxi服务。
据介绍,目前,小马智行正从百辆车向千辆车规模发展的过程中。按照公司规划,今年年底,车队规模有望达到千辆,从而通过规模化运营深度验证商业模式。
加快打造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
Robotaxi走进上海市民日常生活背后是前不久上海发放了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证发放仪式举行,获牌企业包括百度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赛可出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强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赛可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小马易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锦江出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
此次发放标志着Robotaxi可以运营收费,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也迈入常态化、规模化新阶段。据介绍,这次发放的运营证覆盖智能出租与智能货运两大业态,共四款车型。为确保运营安全,申请企业须配备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安全员,保障“主驾无人”试点有序推进。
《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突破600万人次、载货超过80万TEU,开放道路超5000公里,覆盖区域达2000平方公里;L2/L3功能新车占比超90%,L4实现量产。通过数据平台、训练基地、关键技术、制度政策多维协同,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
(文中图片和视频均为本报记者乔翔、黄一灵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