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机械进行露天采矿铲装、运输作业。
“鹿鸣号”两栖作业平台。
先进的SABC磨矿流程,为浮选作业提供合格的浓度、细度产品。
□文/本报记者 孙铭阳
摄/本报记者 李鹏举
在群山环抱的小兴安岭腹地,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春鹿鸣矿业)正以一场深刻的变革,重塑着人们对矿山的认知。这里不仅有亚洲最大单体钼矿的磅礴产能,有尾矿“变废为宝”的循环智慧,还有AI大模型护航生产的智能图景。从工业废料到新型建材,从人工巡检到智能值守,这座矿山正用绿色与科技的双轮驱动,奏响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从堆存负担到资源富矿
在伊春鹿鸣矿业的环保展厅里,技术管理部部长范佳志拿起一块闪着微光的微晶石板,指尖划过细腻的纹理:“这可不是普通石材,原料是曾经堆成山的尾矿砂。”展厅的货架上,“鹿鸣文创”系列产品格外惹眼——用尾矿砂制作的砂画色彩层次分明,装有流动尾矿砂的冰箱贴摇晃时似有细流涌动,旁边的轻质隔墙板、土壤改良剂、包装填充物,全是尾矿“变身”的成果。这些“点石成金”的产品,即将集体亮相第七届新博会。
在尾矿库管理中心中控室的大屏上,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可以监测尾矿库的安全技术参数,实时反映尾矿库的安全状态。尾矿库管理中心主任张龙说,尾矿并非毫无价值的废弃物,其综合利用不仅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更有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
从中控室出发,沿着绿树掩映的山路前行,尾矿库的景象颠覆了人们对矿山的刻板印象。曾经堆积如山的尾矿砂,如今成了绿草如茵的尾矿坝,裸露的边坡被“挂网喷播”技术披上“绿色挂毯”,草籽在高压喷枪的滋养下破土而出,夏日里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每立方米1万个,引得绿头鸭、黑翅长脚鹬来此安家。
“过去尾矿是环保包袱,现在是香饽饽。”范佳志笑着说。目前,伊春鹿鸣矿业已联合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攻关组,开发出土壤改良剂、微晶石板等10余种尾矿衍生产品。从堆存占地到循环利用,尾矿的“逆袭”之路,正是这座矿山践行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AI管家”守护每一粒矿石
溯“链”而上,来到露天钼矿采区,车轮高2.7米的矿用自卸车有序穿梭,将矿石运往选矿厂。作为亚洲最大的单体钼矿,这里年处理矿石超1500万吨,钼精矿单系列处理能力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左右。
走进选矿厂磨矿车间,三台半自磨机加球磨机轰鸣运转,将原矿碾成细粉。生产技术室主任马智勇盯着中控室大屏,全厂关键部位的实时画面尽收眼底,哪里出了问题,鼠标一点就能及时调整。在变电站,“钼宝3号”正忙着巡检——这个智能四足机器人24小时在岗,红外热成像镜头能锁定0.1毫米的异常热源,声学成像仪可捕捉细微异响。“遇到设备异常,对着它说话就能得到故障分析。”选矿厂设备电力室主任刘建鹏赞叹道。
真正的“大脑”藏在调度指挥中心。32平方米的电子大屏上,蓝色“数据洪流”奔涌不息,三维矿脉模型随鼠标转动。自控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郑熙龙介绍,“钼光大模型”已链接知网,装入企业制度、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海量数据,开发出生产、安全、采购等15项智能助手功能。法律专员上传43页合同,30秒就能收到风险提示;安全助手扫描现场视频,立即找出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的工人。这个“AI管家”,正让矿山生产越来越“聪明”。
绿色与智能共筑矿业新篇
从采矿到选矿再到尾矿处理,伊春鹿鸣矿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显现着“绿色”与“智能”的双重基因。在露天采区,智能调度系统实时优化矿用自卸车行驶路线,让每一滴燃油都用在“刀刃”上;选矿车间里,节能电机改造、空压系统优化等项目正持续推进。
如今,“钼光大模型”正在加速进化,日均处理近万条数据,朝着覆盖“采矿-选矿-尾矿”全流程的数字孪生系统稳步迈进。与此同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边界不断拓展,从新型建材到土壤改良剂,从工业填充物到生态修复基质,一条闭环循环的绿色产业链日益清晰。
当夕阳为尾矿坝的“绿色挂毯”镀上金边,调度中心的大屏仍在闪烁。这座亚洲最大的单体钼矿,正以智能提效、以绿色筑基,在小兴安岭的怀抱里,书写着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